1、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2、对话性(人物关系间的平等的意识价值关系)和复调性(意识结构呈现出的对位性)是由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提出的,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大学者,生前虽曾遭受关集中营、流放南方的政治磨难,29年过着身残、友亡的悲惨生活,但其一系列的天才论著却震撼了世界,兑0世纪的语言学、美学、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是《小说话语》、《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20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65年),其重大成就在于借助于对陀氏小说和拉伯雷创作的研究,从语言思维哲学角度探索小说叙事语言中的对话性、复调性和狂欢化意识——仪式问题,深化了对小说叙事本质性的认识,使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表层分析上,而是提升到了对人类的意识结构、精神本质的透析上来,小说自此之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故事叙事,而是一种思想的试验,精神的变奏(米兰·昆德拉)。
3、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
4、伯纳德:迷失在家族祖先安乐椅和自我茫然中的人。我是谁?几个我?
5、 尼采说《罪与罚》引发他的感到震撼的因素当然很多,但让我们稀奇讶异的是拉斯克里涅科夫的确说出尼采的"强力意志"观点。
6、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有力地表现了俄国社会中不合理现象和人们的苦难,但也宣扬无助于消除苦难的反对说教。
7、那么,在近百年时间里,俄国文学为何出现如此多位世界级大师,形成群星璀璨的局面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8、而十九世纪以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1812年的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1825年的12月d人起义,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19世纪末的民粹主义运动等等,都在俄罗斯作家中的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反映。对社会历史进程的深入关注,是俄罗斯作家作品得于成功的关健所在。
9、在影片《胜利日的故事》中乌里扬诺夫饰演一位老兵,他在阔别近半个世纪之后与当年曾并肩作战的战友于5月9日胜利节前夕相聚在莫斯科。
1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殿军之并没有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活到两个世纪之交,但却得风气之先,预示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到来。绝非偶然,他被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们奉为“导师”,他的小说则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不过,具体说来,他们所共鸣、接受或吸收的东西各不同,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有的只是细枝末节,比如:普鲁斯特欣赏的似乎是构成他的创作魅力的“单调重复”的特色:如纳斯塔霞和格鲁申卡“表情神秘莫测”“可爱的面貌会风云突变”,虽“千变万化”仍然是“同一种女子”;还有《罪与罚》中的“凶杀之屋”与《白痴》中“阴森的凶杀之屋”,两者同样“妙不可言”。有些作家则触及思想内容。例如,纪德激赏的是善恶同对立情感的共处和“同步性”。卡夫卡深切同情的是其体现非正义的、与人敌对的社会中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孤独感和异化感;他的《变形记》受到《地下室手记》的启发。加缪共鸣的是其作品中提出“荒诞的问题”,而且如果说加缪青年时喜爱伊凡违抗上帝,那么他后期则是肯定这位“导师”拒不接受(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的)革命手段。萨罗特引为同调的是其写人物的“一种倾向”;把“有血有肉的人的‘类型’”转变为“简单的概念性等东西,带有某些尚未挖掘出内心状态的人”……凡此种种,可说是各取所需,出发点是各自的文艺观点或政治观点,有的是削足适履,为自己的创作流派张目。不过,依我看来,这位“导师”之所以得到他们公认,主要还在于与他创作中存在着他们思想上和美学上共同喜爱的东西。
11、陀思妥耶夫斯基旧居,今已被改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旅馆(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多伟大)。
12、本书的译者也大都持严肃的态度。特别是负责翻译《作家日记》的张羽、张有福同志和《书信集》的朱逸森、郑文樾同志,由于这两书原著篇幅很大,而内容又多重复或无多意义之处,只能选译,他(她)们在翻译之前,先得研读全书,进行比较和筛选。而张羽同志还不厌其烦,在通读全集时对其中各篇文章逐一作了卡片(内容提要),然后通过对比,决定取舍。因此本全集中的《作家日记》和《书信集》虽系选本,基本上囊括全书的重要部分。
13、在这样的区分底下,敢有大胆的支配力、敢有大胆的实现自我主张,就是强人。
14、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15、文化是国家的灯塔,阅读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
16、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17、在对基督教永恒困境的庄严呈现上,没有哪个现代作家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他一边通过伊万·卡拉马佐夫对上帝所谓的善进行了猛烈抨击,一边又试图用宗教大法官的传说和佐西马神父的布道对此做出反对。这些描绘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希腊和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为伴,跻身但丁、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的行列,而非与很少敢于进入如此崇高领域的小说家同行为伍。他的每一个核心人物都被放在受到西方文学中某些最伟大作品影响的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尺度上详加描绘,他本人的小说现在也在那类作品中占据了无可争议的位置。
18、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19、其次,就美学观点而言,列·格罗斯曼在分析《少年》时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孜孜不倦的创新,在晚期作品中出现“特殊而复杂的风格”,预示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他说:“在最后一个时期,他特别喜欢作品结构的矛盾性乃至‘怪诞’”,不求“简明易懂”,要“让读者自己去动脑筋”,他“声称自己有权创造一种特殊的、艰涩的、复杂的、别出心裁的,甚至是超自然的风格”。这很接近现代主义诗学。格·米·弗里德连杰尔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后期虽也肯定美与和谐,而在作品中则远离这些艺术理想。这是鉴于他当代的特点是“丑恶”“混乱”和大量恶和痛苦,为表现这些生活内容而探求不同于荷马、拉斐尔的一些新的审美规律、形式和方法。
20、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们也和前人一样,失掉了对时间的感觉。在描写一天里发生的事的时候,他能让我们如同度过千年万载。
21、梅列日科夫斯基讲得很清楚:世俗的利益对托尔斯泰趋之若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不管不顾。托尔斯泰谨慎小心,尽管热情洋溢,但从不逾矩;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总是把缰绳交给无常和罪恶。
22、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1821年11月11日,母亲早逝,父亲因纵情酒色、残暴虐待农奴被群起而杀之。陀翁曾因参与以解放农奴为己任的激进革命青年小组遭捕并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改判为苦役,陀翁曾在《白痴》中以公爵之口描述过这段过去,认为判决犯人死刑是比杀人严重千百倍的罪行,据此说明自己废除死刑的立场。在西伯利亚被流放的四年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宝贵但又残酷的人生经历,陀翁据此写过一部随笔《死屋手记》。陀翁同时还是个癫痫病患者、沉迷赌博、负有无法摆脱的债务。被流放及被监视的经历对陀翁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转向俄国东正教的宗教精神——隐忍、宽宥、博爱、苦难救赎。
23、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英译:NikolaiVasilievichGogol-Anovskii),笔名果戈理(俄文:Гоголь,英译Gogol),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天才,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他相媲美。 --高尔基 读《罪与罚》会有一种压抑得内心想呼喊的心境。
25、最后讲一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历史背景。这弗兰克所作的传记里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当时有一些社会危机,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向的知识分子都属于俄国民粹派。弗兰克所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专门用一章来讲俄国民粹派。从70年代初“到人民中去”的运动,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已发展成“人民的意志”,一开始追求社会革命的群体,慢慢越来越激进,甚至演变成带有恐怖倾向、追求政治革命的群体。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物的素材就来源于此。
26、苏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27、《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翁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集大成之作,代表着他的最高文学成就。这部作品本应有上下两部,因作者意外去世,只完成了上部。小说围绕一件震惊全俄的弑父案展开,讲述了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私生子斯乜加科夫与他们的父亲巴甫洛维奇及格露莘卡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老大米嘉荒淫挥霍、沉迷于肉欲,与其道德败坏的父亲巴甫洛维奇争夺同一个情妇格露莘卡;老二伊万陷于“上帝不存在”的逻辑中无法自拔;老三阿廖沙温良、正直,代表着基督式的博爱力量;私生子斯乜加科夫阴冷、残酷,他受伊万的思想所影响,最终杀害了巴甫洛维奇,并嫁祸给老大米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太多精彩的段落,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伊万与阿廖沙的对话,伊万的怀疑与痛苦或许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痛苦,“当母亲和唆使猎犬咬死她儿子的仇家拥抱,他们仨齐声含泪高呼‘主啊,你是正确的’时,认识自然便告完成,一切也就明白了。但是症结恰恰在于我不能接受这种和谐。只要我还活在世上,我就要抓紧时间采取措施……”。在“宗教大法官”一节中,陀翁让上帝与魔鬼面对面厮杀,结果上帝落荒而逃。最尊敬的佐西玛长老死后不仅没有神迹,尸体反而迅速发臭,被众人在灵堂所亵渎,这一切都给阿廖沙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佐西玛长老的善、伊柳沙葬礼后阿廖沙在巨石旁的演说构成了陀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做的解答,“……都永远不要忘记,当年我们被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感情联结在一起,曾在这里度过多么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在我们向一个可怜的小朋友献爱心的同时,这种感情使我们自己也变得可能比实际上的我们更好……”,“我们一定能复活,一定能彼此相见,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互相讲述经过的事情”。在卡拉马佐夫的世界里,上帝和魔鬼在每一个人身上搏斗厮杀,最后伊万疯了,斯乜加科夫在医院自杀,米嘉拒绝越狱,希望通过被流放以赎罪,尽管他并未弑父。
28、没有谁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涅克拉索夫《谁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
29、张晖:熟悉或者对俄罗斯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会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坛最璀璨耀眼的一位大师。他写作的年代,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巅峰期。
30、第一页是序言。“……作品主要描绘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以及在困苦条件下人性的光彩……”
31、最近碰到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类似《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涉及的虐待孩子的案子,父母把5岁的女儿虐待致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非常关注当时的社会新闻,他不光会引援历史上的故事,文学上的典故,他对生活也非常关注。
32、在作品第二卷,第7章中,佐西马长老对阿廖沙说的“你将遇到大悲苦,并在悲苦中领悟幸福,这就是我给你的赠言:到痛苦中去领悟幸福。”结合作品,我的理解是:这是佐西马长老要让阿廖沙到凡尘去修伟大的行。也反映作者通过作者代言人之一的长老之口,对伊凡就上帝存在问题发表的怀疑论,提不成任何有说服力的反驳而倍感羞愧之心。表达出对当时俄国焦虑得不到解答的苦恼。其实,对任何事物,不能深入生活去理解与比较是难以有所领悟,而也只有在痛苦中感悟的的幸福,才会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题外的理解。
33、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那是无人如何也是值得一读,小说的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讲述了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很值得大家一读。
34、我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往下看,下一部——《罪与罚》。
35、城乡结合部的老农讲恐怖故事,鬼怪都是卡通形象——果戈理《狄康卡近乡夜话》
36、以我的观点来看,《白痴》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我甚至认为陀翁对整个故事的走向完全失去了控制。小说以患有癫痫病从瑞士治疗归来的梅诗金公爵为主角,围绕公爵与娜斯塔霞及阿格拉雅的爱情为主线展开。陀翁从自己的哲学观里挑选出了宽容、善良、怜悯等诸多美好特质赐予公爵,使公爵成为陀翁笔下反虚无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陀翁的哲学中,即使上帝真的不存在,人们也只能回归上帝,从意识到上帝可能不存在的恐惧和茫然直接跳跃到宽容一切爱一切的神性,把生活当成馈赠的“苦难救赎”。公爵正是这么做的,他对娜斯塔霞的爱是一种怜悯的爱,对阿格拉雅的爱是一种对光明的向往之爱,或许就像陀翁借叶普盖尼之口想要指出的,公爵的爱说到底是一种抽象的爱(“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作为一个议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重被提出)。最终,公爵既没能以怜悯拯救娜斯塔霞,又间接地毁掉了阿格拉雅,自己也再次变成“白痴”回到了瑞士。这种基督式的神性——宽容一切爱一切,同情世间万物并与世间万物共同受苦——就是意识到精神与自然、善与恶是可以互置的,正如黑塞的评价,“白痴”导入了无意识的母权,废弃了文化对秩序、善恶的划定。公爵是一个以温善面孔出现的毁灭者,但他并未从这一滩原始的淤泥中走出,只不过是完成了自我妥协。不知陀翁是否有意在《白痴》中对其哲学观进行了反思。除此之外,《白痴》对爱情的刻画也可谓是入木三分,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
37、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俄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面对生活种种弊端,俄国向哪儿去?——是当时俄国知识、文化界许多忧国忧民人之士所思考焦虑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恼问题。
38、思想、历史、科普、新知、艺术、文化、非虚构写作和特稿、人物传记、散文、随笔
39、《地下室手记》向来被认为是陀翁创作生涯中的一个界碑,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自我剖析及观念论述;第二部分则讲述了一则小故事,“我”莫名其妙的加入了一个本不想参加的送行聚会,在聚会上举止失态,嫖妓后又与妓女丽莎发生了一些纠葛。在第一部分,陀翁借由叙述者之口,描述了找不到始初原因的“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的虚无感;表达了对于无限理性的怀疑,并断言“愿望却是整个生命的表现”;他拒绝承认有适用全人类的普遍规律,一座用水晶建造的、永远毁坏不了的大厦往往会成为一座监狱。第二部分则使我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或许加缪也从这里获得过灵感吧,陀翁在此提到了“活的生活”、“爱就是全部的复活”、“我们已成为死胎,是观念把我们生了下来”等议题。《地下室手记》就像是陀翁后续作品的总序,其中诸多形象和议题均反复出现,《罪与罚》里的罗佳、《白痴》里的罗果仁、《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米嘉都或多或少的是一个“地下室人”,而妓女丽莎作为“被伤害的被侮辱的人”,其形象再现于《罪与罚》中的索菲雅、《白痴》里的娜斯塔霞、《群魔》中的丽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格露莘卡。对于虚无主义、当时社会主义浪潮的批判、活的生活、爱就是救赎等等,都成为了后续作品的重要主题。陀翁自己也曾表露过:“在这部小说中,我将放进我的整个带血的心”。
40、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出来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心中。《罪与罚》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值得一读再读的。
41、我的天哪!整整一分钟的幸福!即便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来说,难道这还少吗?
42、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事工程绘图处”,对此工作他感到索然无味。他坚信自己“是一位诗人,而不是工程师”。翌年便呈准退役,专心致志于文学工作。他早期曾受感伤主义影响,但更醉心于浪漫主义,在工程学校写的两个悲剧片段,就是浪漫主义的习作(没有保留下来)。此时,即退役后,他翻译并发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意味着他转向现实主义。实际上,早在一八三八年八月九日他致兄长的信中,就谈到自己几乎读完巴尔扎克全部作品,赞叹“巴尔扎克伟大”,说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是“全世界的理智的产物”。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是通过研究性格及其在“人的心灵”中的形成来研究“人和生活”。他的转向现实主义,是他醉心于学习巴尔扎克的结果,而翻译《欧也妮•葛朗台》只是其表现之一罢了。此后不久,他就写出了处女作《穷人》。
43、不过,我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回答,我们还是来听听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怎么谈论我们的梦的吧。他说:
44、1842年5月正式出版小说《死魂灵》。1852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45、这个小说我看得明白:备胎的故事,而且是给备胎的备胎当备胎——男主爱上女主,女主的男神回来了,女主当场扔下男主就扑向男神,只留下男主像根棍子似的插在白夜里……男神一看就是够不着更好的才回来的,是个备胎,女主是备胎的备胎,而男主,悲催啊,备胎的备胎的备胎……牛啊!备胎能当到这个份上,那屁股就算是焊死在冷板凳上了!备胎我见得多了,我身边的哥们就没有不是备胎的,但《白夜》里那么矫情的备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主人公是满脸胡茬的大汉,却有一颗娇柔的少女心,而且倍有文艺范儿,说起话来扭扭捏捏的,想得挺多,心思挺细,乍一看,还以为是女主角的gay蜜。最牛的是这篇小说里的名言警句——女主在男主身边的时间极短就弃他而去,男主抹着眼泪回味幸福,感叹道:
46、☑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出版的图书(1月除外,补提上年12月、11月好书)
47、尽管他活在炼狱中,受困于贫穷、罪恶与疾病,但他赞美生活,并让别人也来赞美它。他爱人类,他的慈悲无远弗届,他的善良天性有着无穷力量。“别去审判任何人。谦逊的爱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的影响比暴力更大。只有主动的爱能带来信仰。爱人,不要嫌弃他们的罪恶,爱那些带着罪恶的人。像孩子和飞鸟般轻快地生活。”
48、“只要我还能对自己说:‘我活着,尽管千辛万苦但我活着。我立在柱子上,但毕竟立着。不论有没有看到太阳,我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知道世上有太阳,这辈子就值了’,我就能承受一切苦难。”
49、读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时,会读到非常多《作家日记》的细节。《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戏剧化表现了《作家日记》里的很多观点。《作家日记》是一部非常驳杂的作品,里面有时事评论,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观点的抒发……《作家日记》更像是一部政论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些观点戏剧化,演绎成一个故事,《作家日记》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作的重要起源。
50、 《罪与罚》是一部心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的种种非理性的表现和反传统的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开了先河。 --著名翻译家 张铁夫 站在20世纪面前的文学先知 当尼采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后,他跟朋友说他受到很大的震撼与感动。
51、百度百科——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52、图书主要以大众读者为对象,为中外类型小说、中外小说和中外人文社科三大类。
53、从文学的传统来讲,俄罗斯早在11世纪,就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它是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史诗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古代罗斯人的血性和勇猛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古代俄罗斯人的精神意识的形象体现。到I8世纪俄罗斯文学在欧洲文学的影响下,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俄国文学的思想深度,当时文学上的古典主义,伤感主义作品也出现了不少,虽未成大观,但细腻优雅之风,已在文学作品中呈现。象早期诗人茹科夫斯基的抒情诗,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直接影响了普希金诗歌创作,甚至可以说,没有茹科夫斯基的带领,就难有普希金诗歌艺术的辉煌。
54、不仅场景如此,人物也是如此。斯维德里加依洛夫(11)初看起来特别古怪,但后来变得至为真实。
55、看不下去了!我气不打一出来,直接跳到下一本书——《白痴》。
56、我一边看,一边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是伟大的大作家,字字句句都写到我心里去了!就是后记里那些评述的专家倍儿烦人,分析得乱七八糟,动不动就什么社会的黑暗,什么人性的回归……哪有这些东西?好好的书都给读歪了!
5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好始终是文学。在幼时,他就间接直接地接触到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现在在学校里,于夜阑人静之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欧文学,同时开始写作。
58、“爱上帝的一切造物——每一粒沙子,”佐西马(10)说,“你应该热爱上帝创造的每片叶子、每束光。爱动物、爱植物、爱万物。热爱万事万物,你就会找到事物中隐藏的上帝的奥秘。”
59、“我以所有神圣之物起誓,我希望加入唱诗班,和他们一起高喊‘和散那’那些歌词已经快要脱口而出,快要从我的胸膛中涌出……”
60、“他们现在还希望我写作,”他呻吟道。“为什么,这种情况我怎么还写得下去?我徘徊踟蹰,扯自己的头发,连夜睡不着觉。他们指着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要求我写,也不看看我的工作环境有多糟糕。”
61、普希金应当说是俄罗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诗人了,他的很多诗歌都有被翻译过来,并且还都有他的全集。普希金也是俄罗斯文学的开创者,俄罗斯文学能够如此耀照世界,很大程度上,那就是由于普希金的原因。
62、卡拉马佐夫兄弟,妈蛋,兄弟间的家长里短的破事写了一千六百页?不看!
63、首先,在思想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人称为俄国“最突出的存在主义者”,被看作列·舍斯托夫和尼·亚·别尔嘉耶夫“精神上”的父亲。美国的考夫曼在其专著《存在主义》一书中把他列为存在主义先驱之一。这些看法显然言过其实,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存在主义确有思想上的联系。最主要的是:他不仅像存在主义者那样提出人在世界上的命运、人的生存的意义、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等问题,他所认为的解决的方法也颇近似。如所周知,按照启蒙思想家与十九世纪主要思想家的人道主义观念,个人的命运是透过社会、国家、人类的利益的三棱镜来观察的,人的存在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同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相联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认为,在历史进程中如果不考虑个人的命运,那么历史也不可能有其意义和目的。他要求以单个人的命运来衡量社会进步是否合乎人道。他没有考虑到,社会进步固然不应忽视每一个人的命运,但问题是:当二者(如在社会革命中)发生矛盾时应该重视的当然首先是大多数人的命运。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认为首先考虑的应是个人的命运(上文有关“叛逆”一章的关于建造一座造福人类的大厦的见解,就是一个例子)。这同存在主义者把个人和集体、社会完全对立固然有些距离,但相去是不远的。存在主义对现代主义作家有很大影响,而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则几乎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共识”。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思想是让现代主义作家感到亲切的。
6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65、我们大多数人不曾花力气去建立一种批评的意识。书报亭里有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哪本书封皮好看我们就买哪本。我们会读最新出版的作品,也会重温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还会看一点漫画,读一点相对论有关的数,总之,大家的口味都不太一样。
66、A、表层结构上的强烈的戏剧性、悬念感、莫测性、突变性和聚集性。
67、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俄罗斯的俄罗斯人,也是世界主义者
68、人们以西方人的逻辑出发谴责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看主要是他笔下人物的性格,他们往往不合情理、优柔寡断,而且几乎总是不负责任。他们的形象因而可能显得乖戾和疯狂。有人说,他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的生活,而是一些噩梦。我认为这么说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不妨暂时接受它,还可以像弗洛伊德那样回答说,我们的梦其实比白日的行为更真实。
69、这两个深深影响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从未碰过面,但是对时代的不安思索却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
70、那么纳博科夫是如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贬低的呢?
71、托尔斯泰的一生是纯洁无暇的泉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则是地底深处喷涌而出的火焰,混杂着花岗岩、灰烬、硝烟和硫磺。
72、对此作最充分论述的是另一位研究者А.В.阿尔希波娃。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家-革新者的基本特点是:预见的才华,大胆地描写传统作家所不敢描写的那些生活方面。在一八七七年《作家日记》中他写道:‘……如果在早先已经、特别是现在所处的这种混乱状况的社会生活,很可能就是具有莎士比亚气魄的艺术家也还不能从其中找出正常的规律、主导的线索,那么至少也得有人即使不幻想找出主导线索,也应该哪怕阐明这团混乱的一个部分吧?主要的问题是,大家仿佛都还根本顾不上这一点,仿佛此事对最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也为时尚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显然是以自己的论据与冈察洛夫论争。他深信,带着新成就来到世界的真正的诗人,必须阐明‘这团混乱’。他似乎在此预言,描写不和谐与不谐调是可以见到的未来的艺术的命运,正是以此预感并预测到二十世纪的美学追求。与此联系的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信念。描写丑,‘对生活的否定’(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作家坚决拒绝把它(指生活。——引用者)区分为‘崇高的’和‘低下的’,悲剧的与喜剧的。显然,这一点就是同时代批评家那么厌恶的他的美学上的革新。他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津津乐道一切放荡行为的不道德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严肃地描写卑鄙的生活风习以及按从前尺度来看的‘渺小的’人物。同时他不怕贬低传统上‘崇高的东西’。”这位研究者在这里充分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何以敢于真正描写生活中混乱、丑恶的现象的意义,并由此形成了丑的美学。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开现代主义美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