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2、[1]干天全.中国古代寓言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54—59.
3、 年轻人呵呵笑道:"大人既然如此说,草民也只好献丑了。"(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4、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中,韩国是最弱小的。韩国西边的敌人秦国却十分强大,韩国一直对秦国小心提防。在一次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秦国战败了。这位昏庸的韩王便认为秦国的实力不过如此,开始整天吃喝玩乐,贪图眼前利益,不再担心秦国的威胁。此时,韩非子向韩王讲述了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韩王注意防范。
5、(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5种)
6、(故事)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故。”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雚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7、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是个以寓言为主题的单元,而本单元的第一课,便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提到寓言,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殊不知,世界寓言共有三大源头。除了古希腊,还有古印度,以及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8、(品德要由行为体现,不做污秽过失的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9、(故事)惠子曰:“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旳。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閇户。
10、(叔孙不仔细调查就杀儿子,不对;感情冲动时应该不要去行动,很可能会做错,冲动是魔鬼;过于信任一人,很可能受蒙蔽。)
11、老师来给大家讲讲韩非子其人。韩非子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有远大的报国理想。可他虽然是韩王之子,却并不受韩王重视。所以他就把自己治国的道理用寓言的形式讲出来,希望用寓言故事给国家带来一些帮助。
12、根据才能授予官职。《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13、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篇3:田婴城薛(原文)
14、那咱们来猜猜,他们的结果如何?蝉有可能吸到露水,但是呢?螳螂呢?
15、 讽刺了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6、齐人赶快上前禀告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靖郭君对这三个字,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忙说:“客人请等一等,留下把话说完吧!”齐人说:“卑微的小臣,不敢把自己的生死当儿戏啊!”靖郭君说:“不要走,继续说吧!”
17、“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败坏了法制)–––––––韩非子把奖赏与树立自己的权威、道德教育与法制对立起来,所以,他走向了一个极端。
18、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19、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20、(点评)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21、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卫人嫁女
22、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23、(不言人之恶对统治者不利,但人们是不愿言人之恶的,这是人性,统治者要有保护机制和奖惩机制才能引导大家检举揭发。)
24、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辩驳。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
25、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26、 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27、 现在若有人在这里说:“给你天下所有财富再杀死你,你愿意接受吗?”即便是见识短浅没有作为的人,也不会作出这种愚蠢的选择。占有天下,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呀!还不愿意,那是因为他已知道必死无疑。
28、(故事)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29、“其学者……其言谈者……其带剑者……其患御者……其商工之民……此五者,邦之蠹(害虫)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指法术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灭亡的朝代),亦勿怪矣”–––––––把学者、言谈者、商人都列入“邦之蠹”之列,所以,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商人都抬不起头来,从来没有言论自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陷入了愚昧、贫困、落后、挨打。
30、(拿无法验证的东西骗人是常见的骗人伎俩,但人们还是很容易上这种当。)
31、我叫郑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强大的楚国的王。在王宫里,他至高无上,虽然我是最受他宠爱的妃,但是后宫佳丽三千,要长久地得到夫君的宠爱,只有美貌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不动声色的智慧。在这个比海深的后宫,如果失去了王的宠爱,就会万劫不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那些失去爱的妃子的哭泣声,让我不寒而栗。
32、(故事)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
3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治国的手段)具(具备)矣”––––––法家虽赏罚并用,但赏为表,罚为里。(古代)中国的法就只是刑法,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民法。
34、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35、你们知道韩非子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吗?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故事里边还有故事,想听吗?
36、“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七术是;第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第有罪必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第对有功者赏赐讲信用,尊贤使能,第逐一听取臣子的主张,然后责求他们的功效,第用不确切的诏书诡诈地指使臣下,看他们是否忠诚,第明知故问,以考察臣下是否说真话,第故意颠倒着说、反过来做,以刺探臣下的实情。这七种方术,是君主经常用到的)––––––韩非子有“御臣七术”、“五术”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参见《韩非子》),他可谓为统治者呕心沥血,竭尽了心智,可惜,统治者只用其术,不用其人,甚至杀害其人。
37、“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亲戚妻儿,可作为人质,加以软禁;爵禄丰厚,可稳住对方;相互制约,可束缚对方。贤者由于有人质而不敢有任何活动,贪婪的人由于有高官厚禄而使他的野心暂时得以歇息,奸邪的人由于有相互制约而无计可施。容忍有罪过的人而不加以制裁,臣下就会侵犯君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就会导致大的诛杀;罪名与罪行相符,就直接杀掉他;让他活着碍事,处死他又名不正言不顺,就在饮食中投毒而加以暗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与韩非子如出一辙,他们都洞察人性恶的本质,提出了暴力和阴谋诡计的思想。可是,马氏比韩非子晚两千年。而且,马氏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支流,被人称为“罪恶的马基雅维里”,如今商业上“马基雅维里主义”是不讲信用、龌龊卑鄙的代名词,而韩非子在中国却一直代表了文化主流,中国政治文化就是儒法互补的。可见,中国人的暴力和诡计思想之源远流长。韩非子可谓不择手段,教人暗杀、下毒,反映了统治者的残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韩非子教秦始皇施暴,自己最终也被秦始皇害死。这叫作法自毙!法家的商鞅也是同样的下场。
38、同学们,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39、(点评)故曰: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40、(故事)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41、▶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最好表现。克服四处攀比的劲头,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42、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43、 在楚国荆山东南,富含金矿。顺着水流泥沙俱下,附着于水流泥沙之中,有贵重的天然金砂。所以,大量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偷偷地采金。
44、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45、[2]陈蒲清,曹日升.附录:试论中国古代寓言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中国古代寓言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667.
46、这个寓言我们二年级就学过了,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汇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读
47、“上宜禁其欲,灭其迹。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从法令、有二心、务私学、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d,又从而尊之,用事者过矣。–––––––对于知识分子,韩非子主张“禁其欲”、“灭其迹”、“破其群”、“散其d”,实行文化灭绝政策。秦始皇、朱元璋、雍正得其道而行之。
48、 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49、(亲疏有别,提建议前要搞清自己是否被信任,不能交浅言深啊。)
50、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51、 年轻人取出自己的毛笔和早已准备好的金颜料,笔在金颜料上湛了一下,便朝龙眼点去。群臣之中有的好奇,有的鄙视,有的不屑一顾,只有杨明韩一人翘首以待,,暗自庆幸没有杀掉年轻人,否则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52、(点评)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53、(在共同利益受损时,原来集体内部的矛盾可能会放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54、(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5、“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帝王之道在于秘不可泄,运用之巧在于不为人所知)–––––––神秘莫测是专制政治的特点,公开透明是民主政治的特点。
56、(故事)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57、“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而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韩非子愚蠢地认为,仁义道德、文学文化皆与法制对立。
58、(故事)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