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羽联军终于在十二月时到达函谷关,作为灭秦功劳最大的将军,居然让别人抢先入了咸阳,本就很不是滋味,偏偏还有人跟他讲:“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仅有之”。这还了得?这边范增为项羽布下鸿门宴,那边项羽的叔叔项伯却跑去找张良告密,刘邦本就兵力弱小,此时哪敢与项羽争锋?赶紧贿赂项伯,求教,着手移交关中……最终,妇人之仁的项羽让阴险狡诈的刘邦化险为夷。
2、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而冠)。
3、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4、但是,人呢,还得有点自知之明的比较好。比如有些当官的,就因为屁股坐得高,结果被人吹捧为这艺术家、那书法家的,这就有点像戴着帽子的猴子,当他以为别人是在关注他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大众是在看猴戏,就等着看这只猴子如何在舞台上出丑呢。
5、 ⼈⾔楚⼈沐猴⽽冠⽿,果然。⻄汉·司⻢迁《史记·项⽻本纪》
6、 沐猴而冠 ( mù hóu ér guàn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 那⼈听了这话,觉得项⽻实在算不上顶天⽴地的⼤英雄,就私下对别⼈说:“⼈家都说楚国⼈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戴上帽⼦假充⼈⼀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8、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沐猴而冠)。
9、而且“楚”“荆”两个字最开始都不是什么好字
10、沐猴而冠说的就是那些空有一个表面,但实际上愚昧无知,也经常说那些以投靠恶势力来换取自己权位的人,总之不是一个好词,可以理解为衣冠禽兽的意思。
11、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2、(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3、让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当研究所所长,沐猴而冠,不把学术搞垮才是怪事!
14、项羽这样的猴子,一直在变着花样演着戏,也许是猴子太多了吧。
15、那边刘邦进入咸阳受降,对为保全咸阳军民而投降的秦王子婴好生款待,对宗室大臣一律宽赦,对城内民众秋毫无犯,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是刘邦毕竟小流氓出身,一进咸阳城难免小人得志。阿房宫的堂皇富丽、聚集的金银财宝和众多的美女……令他垂涎三尺。这块到手的肥肉诱惑力太大了,于是乎沉醉其中而流连忘返。
16、 秦朝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各路豪强你争我夺。起义军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但是起义军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调度和指挥,导致前期纷纷失败,损失惨重。而后,各路起义军商议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