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在《阿长与》中,文章大部分使用“事”诀,向我们介绍了“我”和阿长之间发生的事情,如:阿长的睡相、元旦古怪的仪式、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等,都是选取了令鲁迅难忘的事情;同时文章也使用了“情”诀,结尾处中年的鲁迅高呼:“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同情、愧疚、感激与敬重的复杂情感,情真意切而感人肺腑。
2、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干部修养谈》为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政论时评文集,精选了梁衡政论时评领域的经典及最新力作,尤其政论文是近十年来首次结集出版。梁衡的政论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生动明白的剖析,譬喻常带哲理,论说迭见新话,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许多文章历久弥新,对于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其时评文则纵横捭阖,针砭时弊,既有为官之道的体悟,也有对具体政事的批评与建议,发人深省。
4、梁衡先生1946年5月5日出生,与马克思生日是同一天,他曾去过马克思的故乡,并写出名篇《特利尔的幽灵》。梁衡是名人更是奇人。他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是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而是因为他那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散文著作。他穿行在政治、文学、新闻之间游刃有余,他的官员、学者,作家、记者的4种身份,不仅没有互相排斥,反倒相得益彰。
5、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6、青山在,人已老,当年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梁衡已是满头银发,但是只要谈到树,谈到他所创立的人文森林学,依然是烂漫赤子之情溢于外。
7、 围绕如何写文章,自古有许多的观点。关于文学的起源,比较有权威性的是“劳动说”,先民们在劳动中的“号子”成为最早文章,到了盛世唐朝,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前者提出了反对骈文,学习秦汉质朴文言散文的主张,后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共性特点就是要关注、反应时事民生。
8、我们看到的是位于西柏坡丰碑林院中的墙壁碑刻,碑文内容是梁衡先生于2011年6月建d90周年前夕写的《西柏坡赋》。五位伟人是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的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9、梁衡的故居在村子最西头,是一座五孔砖窑的院子,他的侄女说:“我妈常讲起你,你伯伯就是生在这个窑里,才成了才,你就在这个窑里生娃吧!你伯伯小时候,年龄很小就跑到学堂听课,钻在桌下听讲。”
10、参观完画展后,梁衡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各个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界代表100多人参加座谈会,图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丽华致辞。(梁衡简介)。
11、《干部修养谈》立论高妙,文风犀利,直指人心,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d员干部提高道德及政治素养,增强理想与信念,加强d史教育。本书既可作为d员及公务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d员及群众的一般读物。
12、“文如春柳看新绿,莫折旧枝送与人。炼意炼句他山石,惜墨惜名自重情。”梁老师是一个很重情的人,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2013年为霍州中学生赔送《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21000册,并将全部著作版本500余册捐赠准州。我们不仅被梁老师作品中的崇高伟大的人和事所感动,更被梁老师热爱家乡,关心爱护下一代的深情所感动。
13、 晚上7:30点,我打开电脑静候讲座开始。主持人与先生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肤白一黝黑,一青年一暮年,一灵动一沉稳……虽有种种不同,但他们都是可爱的人。先生的沉稳让我心头一震,黄土高原养育的儿女总是像大地一般敦厚、壮实,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如果我真的与先生面对面,我这个小姑娘可能还真不好意思上前呢。但或许,我会抛却羞涩,冲上去,要求合影签名。
14、 图文:李佩、李玲、孙阳、李中原、吴文奇
15、梁衡研究会会长郭思红、副会长朱壮军向梁衡介绍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各种社会效应。
16、如果说梁衡的散文是一幅工整有神韵的书法的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便是由心而发的写意画。
17、你知道怎么用一根竹竿测量地球的周长吗?为什么“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那五彩斑斓的颜色,究竟怎么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世界,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阿基米德如何运用科学击退罗马大军?爱因斯坦如何一次次颠覆人类的时空观?
18、梁衡先生首先参观了《梁衡研究书画展》,展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共计百余幅。
19、《一个大d和一只小船——梁衡政治散文选》文风清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生动感人。书中收有多篇已入选课本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名篇。无论从进行思想教育、感受高尚情操、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角度讲,还是从学习写作技巧的角度讲,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书。
20、 梁老师的讲座正好是我讲完《壶口瀑布》之后,由作者亲自来解读课文实在是欣喜之至。但“壶口瀑布”是属于梁老师的,我们的学生会读到什么样的“瀑布”呢?前期在讲《灯笼》的时候,学生曾进行过“舟”、“水”、“花”等自主题材的思维、文字训练。这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微写作——《假如我是一头黑猪》,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前类似的观察、想象那一头黑猪在雨季的壶口的经历。
21、——听梁衡先生《文章五诀》讲座心得体会
22、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23、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毛根向四周探索,拳握住一点点泥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40公分,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90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了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
24、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