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2、(3)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又摆酒席招待他,这说明什么?
3、既然(jí jì) 惩罚(chéngchěng)
4、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5、妒(妒忌)护(保护) 委(委托)季(季节)
6、(2)集体交流,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7、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8、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展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10、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11、(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12、(免责声明和版权说明)图片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号不拥有此素材图片的版权,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本号所有作品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使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对转载的信息我们力求标明信息的出处,我们尊重作者的版权著作权,对我们转载的信息如有异议或有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号会立即删除。
13、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4、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1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6、都( ) 虑( ) 沙( )
17、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板书(叹服)(如期交货):
18、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9、(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20、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诸葛亮的笑,
21、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2、笑曹操不敢出兵(胜利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从诸葛亮的笑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从容自信、宽容大度。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23、(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
24、①引导学习: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25、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26、“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我们学了《草船借箭》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27、(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
28、认识“瑜,忌”等九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9、(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30、“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1、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32、(2)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
33、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34、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35、(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36、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37、 神机妙算 心胸狭窄 信守承诺
38、针对学生可能读不懂的情况,在运用阅读链接与课文进行比对时,我引导学生读大意,并把这段话放进课文中,让学生分析,它对于我们读完整的《草船借箭》一文,有多少影响。从而让学生理解,对于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读大意,不追究细枝末节,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降低了阅读古典名著的难度,为学生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39、预设2:学生提出疑问,如“毛玠、于禁是谁?”“为什么要把诸葛亮称为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