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2、太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柔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悬地太久了,它有些支撑不住了。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是借助了大海的能量,再一次任性的在这张硕大无比的床上顽皮地蹦跳了一下。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突然,在一瞬间,落日调皮地颤动了两下,最后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以一个优美而不失优雅的姿势越过了海。
3、竹林里谁最快乐?是调皮的大熊猫,爬来爬去,滚来滚去,一会儿晒太阳,一会儿吃竹子。
4、——————————————————————————————————————————————————————————————————————————————————————————————————————————————————————————————————————————
5、从最后一自然段提到的三块奇石选择一块,展开想象,具体写出它的样子。也可以写你知道的黄山上的其他奇石。
6、(2)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
7、树和喜鹊孤单是因为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有指向言语表现,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语言训练点是语文教学关注的主要方面,在低段写话过程中,让学生抓住典型的句子进行模仿,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表达水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适合进行模仿的“语言点”梳理:
10、后悔—懊悔 非常—特别 眼看—马上 决定—决心
11、 解析:读一读这句话,根据你的理解,在不同的地方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仔细想想。 答案:②①⑥③⑤④
1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动物按照小蝌蚪找妈妈的先后次序排列起来。
13、◐◑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汉语拼音》期末专项复习训练,带答案!
14、(1)给文章的第3小节加上合适的标点,写在文中横线上。
15、(3)小女孩渴望留住奶奶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种心情的词语。
16、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写了“我”想在彩虹桥上洒水为爸爸浇地减负担,让爸爸高兴;想在彩虹桥上拿镜子当圆圆的月亮,给妈妈照着梳头变漂亮;想在彩虹桥上荡着哥哥做的秋千,让哥哥更开心。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爱心,富有想象力的小姑娘。
17、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18、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析:读文,到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答案:穿草鞋 戴斗笠 挑粮食
21、谁和谁好?乌云和闪电好,乌云哭了,闪电来安慰。
2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小鸟开始学着怎么唱歌,唱着唱着就唱出了动听的旋律。蚯蚓就在土里钻来钻去,钻着钻着就在土里造出了一座座宫殿,蜘蛛有八只巧手,所以它只要织出一张巨大的网坐在网上等飞虫来就可以了……
23、解析:读全文,理解内容,再选一选。答案:A
24、 又累又渴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喝到一滴水。它叹息着:“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了?”
25、《动物儿歌》是一首用画一样的语言描绘小动物在夏天快乐景象的、充满了童趣的儿歌。
26、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27、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
28、《我多想去看看》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和一个北京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和新疆去看看的迫切愿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
29、 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道出了积累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儿童诗歌创作同样应重视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
30、语用生根:走出“内容”困囿,习得言语“形式”
31、二年级下册语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
32、讲故事 听音乐 弹钢琴 踢毽子 跳皮筋 踢足球 打排球
33、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34、(1)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
35、 本期供稿丨耿冬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