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柴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1、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在青苔上时的那一小块光亮与周围的大片幽暗形成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2、《鹿柴》古诗的意思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见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3、或许,你在网上听过很多
4、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5、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6、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7、孩子更能讲到孩子心里去!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9、这首《鹿柴》,跟他的《鸟鸣涧》一样,还是写山林生活的幽静,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鸟鸣涧》主要是以动衬静,通过声音写山林的空寂。这首诗在声音之外,又加入光线和影子的描写,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表现山林的幽静。
10、将下列诗句与季节搭配用线连起来。
11、在这里,诗人王维采用了古诗中常见的“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将山的寂静表现得很含蓄、很蕴藉,很有韵味,这也正是唐诗的艺术特点。
12、但深入玩味,就会发现这句诗的主旋律不是温暖,而是一种清晰的冷静:在深邃的丛林中,落日斜阳的光线很难带来真正的暖意,它只是把森林中的事物清清楚楚地映照出来。哪怕是石头上微小的青苔,也能照出它浅浅的绿色。太阳偏西,夜幕即将笼罩大地,整个森林都将陷入晦暗不明。但惟独因为这一缕最后的阳光,我们还能看到林中的色彩、看到大自然的微小细节。王维把握的就是这清晰的一刻,在落日下,在鹿柴中,他不是一个兴奋的游玩者,也不是一个黯淡的伤心人。他只是一个安详、寂静而不失孤独的观察者,他轻轻地品读着空山的寂静,淡淡地欣赏着残阳下的青苔。这份心态,是属于隐者的。
13、《鹿柴》选自王维的《辋川集》,天宝年间,他在终南山下辋川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公事闲暇或休假期间来此小憩,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在《辋川集自序》中,他介绍了辋川中的各种游景,鹿柴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们今天难以见到鹿柴的原貌,但不难想象,不大的辋川中有二十个“游止”之处,鹿柴的景致不会有多么惊世出尘。当然,美不仅在于山水本身,更在于发现山水的心灵。我们大可追随王维的视角,走进鹿柴的山光林影。
14、在唐朝的诗人里王维和李白他们两个人的年龄大体差不多,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差别很大。李白的个性奔放浪漫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但是王维却比较的沉静,在中年以后就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15、►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梅花》
16、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1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18、借景抒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读了四时田园杂兴的后两句,能想象出怎样的情景:答:能想象到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这也写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20、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二、鹿柴后两句诗的诗意
1、但是,我还想问,旧时年华岁月中的那些亮丽的色彩、那些光艳照人的梦想,那些生命书写的绚烂,难道完全都了无踪迹了吗?不,其实还有一丝半缕偶然在心底泛起。这时候就像空山里的“人语响”一样,就像寂静深林里的一抹余晖、残照一样,偶然泛起才更加映衬出此刻的苍凉、迷渺。所以人生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当所有的雄图大志消磨之后,当所有的磨难和坎坷远去之后,人生到此完结,剩下的只有空空寂寂的山野深林、只有身边的树木、身边的这个安静的世界。
2、“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3、鹿柴:—作鹿砦。柴,指栅栏。鹿柴意为鹿居住的地方,是王维晚年隐居之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辋川的一个景区,风景优美。
4、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的意思是,空山中看不到人的踪影,只能偶尔听到人们说话的回音。但,是“只”的意思。鹿柴附近的山,人迹罕至,所以称为空山。诗人也许是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偶尔碰到了山里的村民。山中古木参天,遮挡住了身影,因此突然听到别人的笑语时,不一定能立刻判断出人究竟在哪里。
6、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7、为此,「香蕉小咪讲故事」
8、►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9、后来,王维将他和裴迪唱和的这些诗歌编撰成《辋川集》,并撰写序言,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10、►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1、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林中,
12、A.用鼻子闻味B.用耳朵听见C.用眼睛看见
13、诗中写阳光、树林、青苔,色彩丰富、绚丽多姿,加上有了人语,使环境又有了生气,不愧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15、赏个铜板,或点个赞,都是鼓励~
16、王维在音乐、诗歌、绘画上的才学修养让他在长安城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也许在这片山野中王维最终找到了属于他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鹿柴》。
17、又照在地面青青苔藓上。
18、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归隐田园或乡村,是他们遵从内心的一种选择。很多文人都写下自己归隐生活的诗歌。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盛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唐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唐诗人杜荀鹤《自叙》“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等等。
19、你想啊,参天的古木,疯长的野草,旁逸斜出的枝条,千缠万绕的藤蔓,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山中有个把人活动诗人能看见吗?
20、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三、鹿柴后两句诗所描写的美丽图景
1、空山:空旷、清冷的山谷。
2、鹿柴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赏读《蝉》
4、也可以这样说,《鹿柴》的前两句是以声音反衬青山的寂静,而后两句则是以青苔上的暖色调的亮光光亮反衬山林的幽暗。
5、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6、唐代野史《集异记》里头记载,说“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这是说,王维年少的时候,“年未弱冠”嘛,也就是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时候。“文章得名”,诗文已经惊天下,不仅文章写得好,尤其“性娴音律,妙能琵琶”,音乐也非常好,尤其擅长弹琵琶。所以“游历诸贵之间”,很多王子都很喜欢他,尤其“为岐王之所眷重”,“岐王宅里寻常见”,岐王非常喜欢他。
7、►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8、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说话声音都能被诗人察觉,这更加显示出了山的寂静。
9、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10、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文解释)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词语解释)空山:空旷的山林。但闻:只听到。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诗文赏析)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11、半官半隐就是一边当官一边归隐。在唐玄宗时期,一代名相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遭到了罢免,这对当时像王维这样,一批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比较大的打击。所以王维,就对当官慢慢的有了退意,于是呢,就在蓝田的辋川,一个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了一处别业,这个别业和我们现在的别墅还不太一样,别业指的是别处的房子。比如我在城市里有房子,后来又在乡村建了一所房子,这就叫做别业。那一到休假的时候,王维就来到辋川,一边游玩一边写诗,过着悠闲而有诗意的生活。这首《鹿柴》就是那时候写出来的。
12、他们更喜欢听同龄小朋友讲故事
13、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的一个景点。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14、除此之外,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用典、比喻、拟人、夸张、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15、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16、这座空山林木茂盛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意思是“反射的阳光”,这些反射光照在了哪里?青苔上。苔藓生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阳光照射不到。
17、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1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所见》
19、这两句诗,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鹿柴的清冷空寂。
20、在这里“柴”读zhài,是山寨的意思。
四、鹿柴最后两句的意思
1、想要获得所有国学儿歌(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百家姓》和唐诗儿歌)?
2、妈妈,什么是半官半隐?
3、当然不是啦。王维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裴迪,也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王维和裴迪两个人就住在这山水相伴的大别业里,每天饮酒作诗携手同游。王维把他和裴礼所做的诗词最后编成了一部《辋川集》。这部诗集一共有四十首五言绝句,王维二十首裴迪二十首,用王维自己的话讲裴迪与自己携手本同心,可见两个人友情的深厚。
4、好了,小朋友们围绕着这首诗讲了这么多,下面赶快跟着我一起背起来吧。
5、后两句是写:江面上那一艘孤船的帆影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只看到滔滔不绝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6、回答亲,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思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A.空阔B.幽暗C.明亮D.寂静提问谢谢?回答亲,不客气。您还有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点击我的头像,对我发起咨询,如果您的问题解决了,麻烦您给个赞哦,谢谢?提问好的?回答谢谢您。?更多4条
7、对,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就是声音,那接下来,诗人又转到了颜色。
8、(原诗)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0、“返景入深林”,夕阳的余晖啊,还照进了深林之中。空山寥落,本来凄清之景,突然加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照在什么上面呢?青苔之上。山中潮湿阴冷,苔藓满地,而透过树影,稀薄的夕阳余晖洒在青苔之上。看上去这是一个暖色调的描写,但你仔细琢磨一下,寥落的空山,夕阳西下,只有斑斑驳驳的光影照在青苔之上,这种暖色的背后是更巨大的清冷与幽静。所以,《鹿柴》王维用了诗歌中特别出彩的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表现空山之空、空山之清、空山之寂与空山之冷?
11、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12、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13、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4、鹿柴的古诗如下:鹿柴(作者)王维(朝代)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15、一天一首古诗词小国带您学古诗
16、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17、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18、“**哥哥、**阿姨讲故事”
19、因为林木茂盛所以阳光照射不到,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所以苔藓生长,因为苔藓生长说明人迹罕至,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清幽宁静。
2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鹿柴古诗的后两句意思解释
1、接下来,就和香蕉小咪一起快乐学古诗吧!
2、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3、有同学有疑问了,说立交桥下阳光也照射不到啊,为什么在那里我没有看到苔藓?因为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苔藓没有办法扎根呀!所以苔藓生长的第二个条件是人迹罕至。
4、我们再来读一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淡淡的阳光透过厚厚的树林,薄薄地洒在青青的苔藓上,那缕缕阳光,经过了太远的路程,早没有了温度,只是那样冷冷地照着,撒下斑驳陆离的光斑,让鹿柴除了清幽,更有了清冷;除了宁静,更有了空寂。
5、常爸一向主张孩子应该背唐诗,不想讲大道理,就是希望孩子将来在船上看到茫茫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想到的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不是“大海啊全是水,马儿啊四条腿”;登山的时候想表达一下看到高山的激动心情,想到的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我擦,真特么高!”
6、返()景()照()鹿()
7、“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8、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9、深林本来就幽暗得很,林间树下的青苔,就更突出了山林的黯淡无光。写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的幽暗,而诗人却匠心独运,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描写映射进深林的阳光。
10、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11、在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没有风声水响,没有虫鸣鸟叫,突然听到有人说话,这空谷中的人语并没有打破寂静,反而使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1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13、①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14、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15、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16、我们可以想到:树林的深处,枝叶茂密,遮天蔽日,一直是幽暗的。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长出深绿的青苔。晴朗的傍晚,阳光恰好斜斜地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了毛茸茸的苔藓上,给幽暗的林间带来了亮色。光与影,在深山、林间、苔藓上变幻出了和谐的画面。不久,这幅图画与夕阳一起消失在夜色中,不见了。
17、他们用诗歌赞咏辋川的二十处风景,每一处风景赋诗一首。这些诗都是五言绝句,诗歌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的美丽风景,读来如诗如画,宛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1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之后的怅惘之情,不见友人的船只,只见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19、诗歌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重点在“空”字,跟《鸟鸣涧》里“夜静春山空”的“空”同为空旷,空阔的意思。山林如此幽静,好像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是真得连一个人都没有吗?并非如此,下句说“但闻人语响”。这里虽然看不见人的踪影,却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我们都知道,只有在障碍物极少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因此能听到“人语响”。这种写法,将视觉与听觉互补,表现了鹿柴周围山林的茂盛繁密。有人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比,认为王维得陶渊明诗歌的精髓。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的诗是闹中取静,王维的诗则是静中见动。
20、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六、鹿柴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1、或许,你的宝贝将会是下一个香蕉小咪!
2、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3、(儿童背古诗词)第94课《乌衣巷》
4、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文解释)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词语解释)空山:空旷的山林。但闻:只听到。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诗文赏析)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5、在王维的其他诗中他也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意象。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又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首诗里的“空山”字面的意思就是说山里静悄悄的、空荡荡的。你思考一下,如果你正想着看动画片,或者正想着吃好吃的,你还会像刚才那样认真的寻找小蚂蚁、小蜗牛吗?
6、重新映照在青青的苔藓上。
7、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8、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9、古诗《鹿柴》的拼音是:lùzhàwángwéikōngshānbújiànrén,dànwénrényǔxiǎng。fǎnjǐngrùshēnlín,fùzhàoqīngtáishàng。原文: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0、►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11、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1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咏鹅》
14、鹿柴是王维的别墅——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地点在终南山。这个别业共有二十处景点,鹿柴是其中之一。王维还为每处景点写一首绝句,后来编成《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15、背完不理解怎么办?没关系,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家长慢慢地再解释给孩子听,不必急于求成,通过反复地吟唱和适当地讲解,孩子逐渐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
16、王维因其“清淡悠远、空寂超旷”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之美誉,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17、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18、这首诗全文的意思如下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原文: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品介绍: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9、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20、►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宿建德江》
1、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