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偶的古诗一整首
1、——王维《山中》
2、《中秋月》(唐)白居易
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出示: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5、导入新课,比较中发现词的特点
6、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这一联,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属于兼类现象,既对仗又对偶。
8、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9、链接: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如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10、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11、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12、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13、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14、木兰对着窗户,其中也已包含了面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这也是古文的变幻高深之处。
15、专就朱自清的“古诗注释学”而言,也是后继有人。用现在流行的方式说,余冠英堪称这方面“朱自清0”式的角色,朱自清的古诗注释学,得余冠英而发扬光大,流传久远。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7、师:特别好玩是不是?这首词中还有一个“归”字,你知道哪些含有“归”字的成语?
1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9、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二、对偶的古诗文
1、链接: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3、还有一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的,比如,李煜《虞美人》他用:
4、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7、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8、从现代学术传承的角度看,朱自清与闻一多(1899—1946)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培养的文学研究一代精英,又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若干世代文学教育、文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在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也值得注意。
9、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10、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11、——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12、——杜甫《旅夜书怀》
13、——杜甫《春望》
14、“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
15、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16、第一句是‘起’:‘七日寒绯缀满枝’,不直接写樱花而写‘七日寒绯’,表明它是短命的花,‘缀满枝’意在指樱花争先恐后,粉墨登场,抢占枝头,这一名是起句,属于‘景起’,见景而发,平铺直叙
17、链接: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其主要目的,就是营造某种氛围。如赵师秀《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1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苍然暮色,自远而止,止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暮色降临时,诗人叶圭书正像柳宗元所述,沉浸在这苍茫的暮色之中而流连忘返。
19、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谭用之:赠索处士)
20、(点评:最后环节落实到体会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教师没有抽象地去总结渔歌子这个词牌的字数、句式、对仗等特点,而是让学生再读李煜、吴镇、纳兰性德等人写的四首《渔歌子》,这样学生对这个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能够有更加实感、具体的理解。最后布置的读《唐诗宋词》、读其他几首《渔歌子》、默写张志和的《渔歌子》几项作业,总体看也不错,如果改成读读背背其他三位词人写的四首《渔歌子》,对丰富学生古诗词积累、丰厚学生文化涵养会更加有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对偶的古诗有哪些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者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的;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有时分析起来还是不懂,那是分析得还不够细密,或者是知识不够,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这个方法不成……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地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6、(3)拟人:拟人也就是比拟,拟人就是拟人化,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7、《MorningMood》
8、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11、这一联的美妙之处是,诗句即对偶,诗意和韵律上又对仗,“湿烟”和“纤月”这是名词对偶,“湿”和“纤”是形容词的对偶,“烟”和“月”又是名词对偶。“团”和“破”是动词的词义相反的对偶,“瞑绿”和“晴蓝”色彩的对偶,“瞑”和“晴”词义相反,形容词对偶。诗人用词之如此巧妙,使得自然的美景在读者的心里油然而生,并陶醉其中。
12、师:王老师读“戏蝶”,你对的是——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朱自清古诗注释学的特色
15、美的畅谈与遐想之——古诗赏析
16、——于谦《立春日感怀》
17、对偶修辞手法的古诗很多,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含有拟人手法的古诗不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