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羽目空一切的孤傲心态,也间接给自己带来了众人敬而远之的潜在危机,在危难关头,一些人平时害怕和关二爷打交道,都选择了惹不起却躲得起的远离关羽,甚至还有为了确保活命而投降了曹魏,比如孟达和糜芳等人。
2、 这个归属也不错,好歹也是一个地方老大。但彭羕还没赴任,就因祸从口出,下狱死了。彭羕上任前和马超吃了一顿饭,对马超说:“咱们反了吧,你带兵在外,我在内,何愁不平天下?”马超又去告了一状,于是彭羕丢了脑袋。
3、同时,张辽、张郃、黄忠、甘宁等一大批降将也是如此,跟着吕布、袁绍、刘表、刘璋时,几乎一片空白,但投降了新主公之后,这才立体起来。
4、对比他的表兄蒋琬,刘备仅用其为百里之才,甚至一度因其不理政事欲杀之,称王后方封其尚书郎。后得孔明栽培重用,最后竟能成为其接班人。若当时随行入蜀的是潘濬,其后在蜀汉政权成就,恐亦未必下于蒋、费。
5、如果蜀国建立后关羽没有丢荆州,那么关羽就成了心腹大患。调回成都,关羽和谁也合不来,整天搞事,是个大麻烦。留在荆州,或在其他地方封王,一旦刘备去世,诸葛亮也控制不了关羽,君臣不和,势必造反。因此关羽必须死。
6、 其刘备死时,刘禅已经17岁了,刘禅是“才”还是“如若不才”,刘备心里有数。如果真的觉得刘禅不给力,刘备完全可以在弥留时,将皇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何必待得让诸葛亮等一等,先看看刘禅是否给力再说呢?待得刘禅血统纯正地继任了蜀国皇帝,诸葛亮再废他,势必引起蜀国内乱。
7、 刘备驾崩前后的章武三年夏,蜀国南中的大姓和异族全反,雍闿、朱褒、高定先后举起了反旗。其中,南中豪族雍闿的作乱,还是孙权策反的。刘璋死后,他的次子刘阐成了孙权封的“(领)益州刺史”。刘阐去了蜀国益州和孙权管辖的交州的交界处,策反了这次叛乱。直到诸葛亮南征平定了南疆,刘阐才回到了吴国。
8、刘备将都城设在南郡,还有机会吗?荆州就是小三国,当时襄樊地区、南阳郡都归了曹操,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在湘水之盟后,又归了孙权,刘备在荆州只剩下了阉割版的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
9、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刘备的遗言就是非常恐怖的。刘备之死,孕育着一场表面看不见的血雨腥风。刘备能这么说,也就说明,益州的贵族们对刘禅即位是有保留意见的,刘禅的皇位并不稳。
10、曹操在杀死吕伯奢一家之后说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话。刘备听说话竟把这句话改成了他自己的版本“宁可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其实刘备的一生被很多人陷害、算计、背叛,他都是一笑了之全都能够原谅。
11、第一次跟关羽打了“百余回合……两军各看得痴呆”。以至于战后,关羽都承认:“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刘备称帝关羽必反)。
12、可是迁都南郡以后,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成都该让谁来留守呢?要知道四川这个地方在古代很神奇,谁去了这里,都有拥兵自重的想法,因为周围都是大山,在这儿做土皇帝太方便了!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以后,蜀郡太守公孙述,索性就在成都称帝自立了,国号成家。公孙述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帝,刘备托孤的白帝城,便是以他的称号而取名。刘焉和刘璋父子,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索性就跑到益州来拥兵自重。他们让张鲁镇守汉中,隔绝了和外界的通道,从此安心在蜀中做了几十年的土皇帝。刘备和刘禅父子,割据益州43年,这就太出名了。应该是蜀地政权中,最有名气的一个,至今汉昭烈庙和武侯祠还在成都受到香火供奉。西晋末年,氐族首领李特在绵竹起义。他儿子李雄攻占成都以后,在这里建立了成汉政权,40年后被东晋桓温所灭。东晋谯纵本来担任安西府参军,可是由于名声不错,所以有了割据自雄的资本。所以他也索性在成都建立了谯蜀政权,结果被刘裕所灭。唐朝末年,节度使分封自立,本来负责镇压剑南道节度使陈敬瑄的,结果这哥们一来到四川就流哈喇子,结果索性就在这里自立了。23年后被后唐李存勖所灭。后唐内乱时期,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发现四川真是个好地方,索性带兵吞并东川,在这里建立了后蜀政权。30年后被宋朝所灭。所以说古代在四川割据自雄的军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因为这地方太适合割据自立了,把汉中一堵,再在重庆设下重兵,就问你谁能打下来?这就是刘备担心的地方,哪怕是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都不会放心把他们留在成都。
13、若根据关羽的傲慢脾气来看,他极有可能自行请罪,或者如后来的诸葛亮一样,自降三级戴罪立功。这个戴罪立功就是返攻东吴,也就是说即使关羽不死,刘备也会为国家战略考虑,选择东征。关羽自然是东征的最佳人选,他在荆州地区经营多年,也有减免税收、兴修水利的政绩,群众基础不错。加之军事实力已经名扬天下,或许能兵不血刃收复失地。
14、无名小卒?保镖队长?真正的赵云究竟是什么样的?
15、其实在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天下大乱的时代,不知有多少手握重兵的枭雄在窥伺神器,董卓、吕布、曹操、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刘备等等,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野心、做改朝换代的春秋大梦,只不过多数人都比袁术聪明,明白自己目前的实力,故而隐忍不发,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16、公元221年7月,刘备便让吴班、冯习、张南,率领3万铁精锐进攻东吴的领地峡口,从而进占秭归。如果顺利不出大半年,就会夺取荆州。如此一来,便可以重整荆州旧部向东吴进发而去。因为此时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已经去世。或许在刘备看来,东吴已经没有什么名将了。
17、 史书说汉嘉太守黄元和诸葛亮不和,益州帮里的能人和诸葛亮不和的并不少,还有一个彭羕。刘备一度很重视彭羕,但诸葛亮总是在刘备面前放他坏水,说他“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后来刘备将彭羕贬官为江阳太守。
18、刘备称帝的意思就是,要与曹魏分庭抗礼,而不是说要取汉而代之。当然了,刘备心中到底怎么想的,恐怕就连诸葛亮也猜不透!不过,想法决定行动,在刘备称帝之后,他做了非常大的一个决定,那就是攻打昔日的盟友孙权。
19、尤其是阉割版的南郡,彻底暴露在了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跟前,谁都想要打下江陵城,吞并南郡。
20、从汉中北伐,难度系数太高,爬山涉水,运粮又不方便,把汉中堵死了作为门户倒是不错的,至少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1、关羽被杀以后刘备当然很气愤,但是他再气愤也不能不顾及自己的事业。如果他不称帝的话,那么他去攻打公东吴的时候号召力就会小一点。
22、结果后来,刘备一直被陆逊所牵制。自公元222年6月对峙到反攻阶段,陆逊一直采用保守的战略方法,先诱敌深入。然后再找敌人的致命弱点再进行试探性攻击。在找到正确战略之后,果断发起进攻。这一仗可以说是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
23、刘备就是这样的人,从他桃园结义,同张飞关羽共图大业的起点开始,直到他白帝城托孤病死床榻时一直都是以仁义为本从未改变。最早的时候陶谦三让徐州家业供刘备立足,刘备都拒绝了三次。后来刘表让荆州也是被刘备认为不能夺人家业根本为由,三番五次拒绝。
24、可惜的是,刘备太膨胀了。想带着马良等一帮荆州派后起之秀,拿下江东,树立新的内部势力。
25、关羽被东吴斩首后,首级传送至洛阳曹操处,很明显孙权是想让曹操承担一部分杀害关羽的责任。毕竟关羽兵败,是因为曹孙联合攻击关羽,当时魏军正面攻击关羽,吴军背后偷袭关羽。曹操以侯爵之礼厚葬关羽,从而将刘备的怒火引向东吴。刘备除了想为关羽复仇外,还想开疆拓土,北击曹魏力有不及,南伐东吴则势在必得。因此刘备准备充分后,倾全国之军伐吴,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
26、其二:当三国发展到公元219年,也就是庞德被杀时,“降将现象”开始逐渐退出历史主流。这也是为何,于禁投降挨骂,庞德不投降被捧的原因!如今就剩下三位雄主了,还想依靠跳槽,换取发展空间,变得不太现实了。
27、当然《三国志》说的有点夸张,三个大男人都是有家室的人,怎么可能睡一张床,如此说只为衬托三人关系非常寻常,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三人是否结拜兄弟,但三人关系非常好是铁定的。
28、但是结局就是关羽被吴国和魏国军队包了饺子,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导致了蜀国对外战争的一次巨大失利。导致兵败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关羽的个人原因关羽傲慢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关羽有多“狂气”,孙权派人想要跟关羽和亲,谁知道被关羽给骂了回来,不接受就算了,自己的儿子还被喷“犬子”,孙权能不生气吗?这也为关羽后来的丢失荆州埋下了铺垫。
29、新仇旧怨叠加在一起,刘备决定发兵东征孙权。从事祭酒秦宓阻谏,刘备大怒,将其下狱。此事一出,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文武百官都选择沉默,不愿引火上身。此时,赵云站了出来。
30、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句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在刘备托孤时说的话。
31、这说明汉朝对兵败将领的处理上,也并不都是一刀切的处罚,也要调查情况。确实存在明显错误的,则会有罚俸、削爵罢官的处罚,若是重大错误的,则会成立调查组,查明原因后定罪,根据罪名判处仗刑、下狱、流放、处死、灭族等。关羽丟荆州应当怎么处罚呢?这得看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失误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