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山流水遇知音说说
1、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2、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如若觅得,则可以放开胸怀交往,真心实意相处,开心恣意畅饮,无拘无束聊天。唯有在真正的朋友面前,我们才会真情流露,不用戴着面具,无须进行伪装。有啥说啥,说错了也无妨,正是这份坦诚,才显得真挚友情在复杂多变的人际社会中愈加珍贵。如《问刘十九》:
3、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4、这是一个典故,就是说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5、那,通过一曲《高山流水》而成为知音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故事你们听过吗?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廿载江南犹落拓,叹一人、知己终难寻。(作者:纳兰容若)
8、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9、《高山流水》这一首曲子,除了有这样一段佳话之外,它的艺术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独特、审美意境极高,深受人们喜爱,学习古筝的朋友更将它作为必弹曲目,但不同的古筝派别所演奏的《高山流水》却都不一样,每一派都将这首曲子演绎出自己的风格。
10、伯牙相遇钟子期二人就弹奏了一曲美丽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神话曲目,钟子期走后,伯牙绝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1、以上,就是关于这三个派别的《高山流水》的简单介绍了,河南派塑造了巍峨的山,奔流的水这样的景象;浙江派则流露出文人雅士的情怀;山东派则塑造自然景象,描绘实景,各有特色,各有风格。
12、至于冯老师当年为什么要帮伯牙多加一个姓进去,天晓得。反正大家记住一点,我们的前辈们写书,从来不需要有逻辑,更加不需要管真伪。即使伟大如司马迁老师,在需要的时候,照样会把一些不靠谱的文学创作,当历史塞给我们去崇拜。
13、善聆琴者不善鼓琴,善鼓琴者难觅知音。(作者:佚名)
14、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绝弦只为子期。一生中有一知音,就是幸运之致,愿你们都友谊长存。
15、有一次,伯牙漫游到泰山北麓,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一时悲起,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立即就悟透其中旨趣。
16、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1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8、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扩展资料:《高山流水》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19、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20、今天,跟大家简单聊聊各派别的《高山流水》。目前此首曲子的三个版本分别出自河南派、浙江派和山东派,它们各有所长,又呈现了三幅不同画面的山水景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句
1、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2、听了伯牙的问话,那砍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砍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3、辛弃疾的《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则表现了友情的另一面: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子·汤问
5、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别疑心,我是个砍柴的,不砍人。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6、知音堂以中华文化雅集践行模式,引导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及当代人文特质的生活方式。致力于推广东方特色主题文化,走出去,把世界优秀人文艺术交流引进来,在学习中游历,在游历中践行,共同搭建人类生态可持续的自然与心灵的道场!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一起精进吧!
7、释义: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8、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9、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10、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远处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11、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12、(注释) ①伯牙、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一位善弹琴、一位善听,是一对知音。志:意向。
13、高山流水觅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14、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上千首,但我始终钟情《问刘十九》。寥寥二十字,全是大白话,可谓是“妇孺都解”也,然则言浅情深。在风雪欲来的夜晚,白居易备好了新酿的酒,烧热了小火炉,把屋子弄得暖暖的,盛情邀请朋友前来共饮。一起唠唠嗑,喝喝酒,这本是很普通的生活场景,可不知道为什么,仍旧充满诗情画意。
15、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16、不过,故事虽然并非真实历史,可这段佳话还是勾起了很多人对古琴的喜爱。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本,由古琴大师成公亮编写的《秋籁居琴话》,来听听道长的推荐语吧。
1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8、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19、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0、高山流水遇知音,不言而喻莞一笑。(作者:佚名)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说说你对知音的理解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4、音乐是想象的翅膀。不懂音乐,便失去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5、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6、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7、“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期间,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在捐赠给中国的物资箱上,贴了这句简短却极富诗意的句子,瞬间刷爆朋友圈,登上热搜,感动无数人。
8、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9、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0、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11、真羡慕啊,因为一首曲子,俞伯牙找到了懂他的人。
12、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13、报名即将截止∣17名师为你而来—黄伟杰古筝研修班大理开讲!
14、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15、知我者,何存天下?忘我者,何似烟沙。
16、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伯牙大师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17、“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间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8、真正的朋友,可不是什么酒桌上的兄弟,而是能做到打从心里为你着想。因你的悲伤而悲伤,也因为有你而倍觉欣喜;会忧心你的处境,也能理解你的心思,这才是友情的默契之处。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9、《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20、这两人一个江中,一个岸上,这么远的距离居然听得到,看来伯牙大师弹的不是用羊肠做琴弦的古琴,而是电吉他吧。
四、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成语吗?
1、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2、孤独的无敌大师伯牙,有日被大佬派去出访外国。舟船在水上航行了许久,在湖北的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3、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好几本古籍都有描述,最早的出处是《列子·汤问》。而《列子·汤问》是一本什么书呢?它其实是东周战国时期,郑国的文学家列御寇,撰写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集。
4、(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曲意表达的是高山;钟子期感叹道:“好啊! 巍峨似绵延的泰山!”曲意表达的是流水;钟子期感叹道:“好啊! 浩瀚似滚滚江河!”伯牙弹琴时所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感悟到。
5、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6、直须抖擞尘埃。人怪我柴门今始开。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来。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7、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8、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9、很多后人称这位外交官为俞伯牙,其实这是错的。俞姓是明朝大作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强加上去的姓氏。而明朝之前的所有记载,都是“伯姓牙名”,比如《列子》、《荀子》、《史书》、《琴操》、《吕氏春秋》等等,涉及此人的全部是写伯牙。
10、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11、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2、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一本故事书,而非严肃的史记。可后来的《吕氏春秋·本味》这类相对严肃的史记,居然把这样的传说写进去,让后人当历史真实来读,还真是很不严肃的一件事情。
13、俞伯牙的琴技非常的高超,是一个非常善于演奏的人,钟子期是一个非常善于欣赏乐曲的人,所以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合作。所以这也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悲痛万分,觉得钟子期确实之后,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乐曲里面所演奏的感情了。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一气之下俞伯牙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并决定终生不再弹琴。
14、报名即将截止∣20古琴禅修‖古琴与禅,知音鼓与唱颂即将乐起“禅意”大理!
15、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16、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17、更多雅集活动及传统文化类课程敬请关注『北京知音堂』
18、古诗词中,友情的另一种表现题材是送别诗。古代交通通讯很不发达,与现代相比,简直可以用“闭塞”来形容。两人一旦分别,相见之日便不知何时。正因为归期未知重逢不易,送别诗当中所表现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打动人心。如李白的《赠汪伦》:
19、出自:琴曲《高山流水》作者:俞伯牙。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20、河南的《高山流水》多使用民间笛曲改变、曹东扶先生记谱的版本,又叫《南阳板头曲》,它以单主题的单曲结构为框架,通过主题变奏实现了对民间乐曲的改变,在表现手法上注重修饰,讲究发挥颤音和滑音。艺术风格上,这一派的高山流水非常有中原风情,可以说是一幅正宗的描绘山水交融的山水画。它的曲调非常有旋律感,演奏技法上,比如点颤、揉颤等,使音乐更富有戏剧性。在南阳啊,初次见面的艺人之间,必会弹奏这一首曲子,以乐会友,这也变成了他们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五、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名言吗
1、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2、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
3、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于是,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的鉴赏力!您心里想的和我想的一样。我如何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6、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7、正是无须讲究排场的招待才更显朴实热情,只有在这种氛围下聊天才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说说生活中的趣事,倾诉些许烦恼,再聊聊农作物的成长与收获。自然亲切的欢声笑语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农村风情,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十分治愈。临别时依依不舍,相约重阳之时再来赏菊,可见两人不是什么塑料情谊,而是能够一直往来的坚固感情。
8、朋友、世界有二种朋友、一种朋友有物质、一种朋友有精神、人生太少知音、知音精神、拿精神帮助您。
9、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0、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11、那砍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此处,神话人物再次登场。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你看,连砍柴的历史知识都如此丰富,我们的当代教育普及率真是堪忧啊。
12、话说回来。伯牙自小喜欢音乐,教他弹琴的老师姓成名连。可是,伯牙跟成老师学了三年琴,水平依然很烂。于是,成老师便把伯牙带到东海的蓬莱岛,留下伯牙,自己溜了。
1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4、”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15、也许大概可能差不多。。。。。该有的总还是会有的面包回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知音。。。。。。什么时候有呢??
16、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17、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
18、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19、知音 字面意思 是懂得自己音乐 意思的人。 深层意思 是了解自己,懂得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20、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说是找仙师,便走了许久。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这时师傅突然出现,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六、高山流水遇知音说说
1、还有这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3、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4、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5、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伯牙绝弦,到底是因为懂他的人不在了,还是因为钟子期不在了。可是那个时候,钟子期就是懂他的人。
6、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7、应该是“遇知音”,因为伯牙是在弹奏高山流水时候遇到子期的,所以用“遇”。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一般当你觉得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人或者你读到一篇深有感触的文章时都可以使用典籍就不大清楚了。
8、情谊的重点在于把友人放心上,而不仅仅挂在嘴上说说而已。无论是哭着送行,还是劝慰友人,都展现了友情的力量。它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也超越空间的阻碍,只要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就算两人相视无言,都能成就动人的友谊佳话。
9、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说:“琴弹的太美好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能够理解他曲子的人已经不在了,也就不值得弹了,所以剪断了琴弦,摔破了琴。
10、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1、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12、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13、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砍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砍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14、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