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上通用万圣节是在每年的11月1日,10月31日属于万圣节前夜,一般是10月31日晚上最热闹。人们会举行各种恐怖主题的聚会活动,小孩子则会打扮成各种鬼怪的样子去挨家挨户讨糖果。
2、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3、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风靡40年的恐怖电影中,凶手脸上带的可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皮,全手工缝制。而且,因为有连环杀人魔真实案例撑腰,所以凶手脸上的人皮面具也是一换再换。
4、不管你愿不愿意为这款面具埋单,这部电影都很值得一看。
5、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6、万圣节前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
7、19世纪,万圣节随着大批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一同进入北美,并吸纳了基督教末日论、哥特小说中的吸血鬼和科学怪人等元素,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8、毕竟在这部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作品中,带着防吃人口罩的安东尼·霍普斯金仅靠眼神就征服了全世界观众。
9、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10、还记得那个在幼儿园万圣节活动中被麻麻打扮成《千与千寻》中“无脸男”的台湾小萝莉吗?要知道她每一年凹的造型,都出神入化地轻松上头条了。
11、《别惹小孩》以西方传统的一年一度的万圣节为背景展开。据说万圣节是鬼魂和怪物自由出没的夜晚,因此家家户户要遵循传统,点好南瓜灯以确保安然度过。而不遵守这一规矩的人,将在万圣节午夜付出惨痛的代价。
12、不过,因为影片中的造型走的都是萌系路线,所以里面的面具其实并不十分恐怖。比如这个头套布袋、纽扣眼睛、沉船斗篷的南瓜人,天生一副万圣节来要糖的小孩子脸,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适合初级“吓人”的造型配备。
13、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中国一些地方将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
14、万圣节前夜,简称万圣夜,万圣节的前一天,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一般在晚上。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等。
15、事实上,带这款面具的要点,主要在眼神。来,跟老安走一个!
16、先来介绍一款跟万圣节最贴合,且面具最易制作的造型。
17、自从《惊声尖叫》横空出世,这款面具就常年霸占万圣节爆款宝座。一场派对下来,10个里面有七八个都是带着这款面具出来吓人的。所以,究竟要不要入手此款面具和小伙伴们“撞脸”,你要自己看着办了。
18、电影中,老安扮演的汉尼拔是一位智商超高的精神病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吃人狂。而这款面具正是由精神病医院设计,以防止吃人惨案再次发生。
19、跟呐喊面具一样在万圣节Party上出镜率较高的,还有这款扑克面具。
20、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21、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人们认为会“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英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22、要想充分释放防吃人口罩的能量,关键看眼神。来,跟安叔走一个
23、万圣节前夕,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许多亚洲地区的人将万圣节前夕误称为万圣节。
24、万圣节是诸圣节(AllSaints’Day)的俗称,本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节日,时间是11月1日。天主教把诸圣节定为弥撒日,每到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否则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已逝并升入天国的所有圣人,特别是那些天主教历史上的著名圣人。紧随诸圣节之后的是11月2日的诸灵节(AllSouls’Day),这一天缅怀的则是已逝但还未升入天国的灵魂,信徒们会祈祷他们早日升天。
25、电影中,这个白面具黑长袍的杀人狂其实是一名恐怖片爱好者。他喜欢反手拿一把短匕首,在夜幕降临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被害者身边,将主人公锡德尼身边的人一个个杀害。
26、不过,因为这部作品经历了各种恶搞,再加上这款面具出镜率太高,所以也许已失去了原始的惊吓功能,用来烘托节日气氛倒是恰如其分的。
27、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28、下面为大家pick的这些电影中的面具(角色),也都是可以被轻松COS的。小编友情提示,在爬梯上变身焦点的同时,别忘了要“分级对待”,不要真的吓哭小盆友哦!
29、而电影中的这款面具,不仅号称恐怖面具中的战斗面具,而且可以说是恐怖面具中的常青树。不过小编唯一担心的一点就是,会不会有“坏人”拿强电现场测试这货的复活能力。
30、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31、不过,因为电影本身恐怖系数并不高,再加上该面具独特的优雅气质,大大削弱了它的惊悚功效。
32、《13号星期五》从1981年到 2009年一共拍了13部,号称史上最成功、最暴力也是最恐怖的电影合集。
33、鬼节,是指祭祀鬼的节日或者与鬼相关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34、随后,这个节日被早期基督教“收编”成为纪念烈士与圣徒的“诸圣节”(All Hollow’s Day),定在11月1日,而10月31日夜晚则成为了“万圣节前夜”(All Hollow’s Eve)。
35、不过,面具只能带一时,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别忘了收起所有的放纵和假面,踏踏实实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哟!
36、其实还有很多款可以让你在万圣节Party中一展拳脚的经典面具,比如《月光光心慌慌》中的石膏脸面具,《杀戮高校》里面的小丑面具等。
37、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38、有意思的是,在凯尔特人的旧俗中,万圣节雕刻的是芜菁灯,到了北美之后才因地制宜地改成了南瓜,并因为美国人的超强“带货力”风靡全球。
39、介绍完了以上三款温和型面具,接下来小编就要跟大家玩真的了。
40、不过,不论你选择哪一种过节方式,接下来的内容都超适合你。尤其是,你正巧要去盛装参加个万圣节“爬梯”。
41、万圣节前夜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万圣节前夜),小孩们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42、你是选择宅在家里一边看恐怖片一边等着被小朋友敲门要糖呢,还是主动承担起了“恐怖”任务,成为制造节日氛围的主力选手呢?
43、电影中带着这款面具的V,是一个拥有超高智商和超凡战斗力的神秘男子。黑礼帽、黑长袍,还配有冰冷短剑和鲜红玫瑰。
44、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45、所以,如果看到这里你依然坚持希望挑战这款面具,小编只好悄悄告诉你,最经典的人皮面具就是70年代原始版本的那款,残忍指数N颗星。
46、因为头戴这个面具的大魔头杰森,在每一部的结尾都会死去,然后在下一集中又因为接触强电而分分钟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