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们访问过的政治家、诗人和手工艺者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于是有人以对神不敬和腐化青年思想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告到了法院。
2、两种世界观与哲学学说对立的真正标志,是苏格拉底树立的。如果考虑到这条唯心主义路线的确有它自己的孕育阶段,那么可以把苏格拉底哲学称为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建成哲学。
3、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4、苏格拉底曾说:我一无所知,除了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件事外。
5、有的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文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或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比较低劣,认为中国的思想和西方的思想比不了,这就完全错误了,思想境界真高了,就不比了,思想境界真高的人,都是谦虚的人。
6、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大部分思想只能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对于什么更接近于苏格拉底本人提出的,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7、苏格拉底的“自我”不同于智者的“人”,是理性的实体。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与道德哲学的最基本命题:道理与知识的同一性。
8、在苏格拉底看来,尊重和服从法律判决,既是雅典公民应尽的神圣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衡量个人道德操守的重要标准。这一理由是苏格拉底拒绝克里同建议的最正当,最有说服力的根据。
9、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哲学学说上的关系,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学说观点,都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延伸。他们的思想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区分。而这种区分的依据,同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10、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11、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12、德尔菲位于科林斯湾北岸的费契斯,自公元前6世纪初期由于首次在那里举行了泛希腊区西阿节会以后,便成为全希腊颇有名气的地方。据说这个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两条是“自知”与“毋过”,其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13、所谓“本源”、“真谛”,始终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对其本身的认识,形成了专门的、同时又渗透所有方面的学科:哲学。所以,我们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时已经说过,“始基”问题的提出,正是哲学意识的开始。
14、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而柏拉图将这个学派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把基本的理论变革方面归功于苏格拉底,而将具体的展开方面归功于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是在伦理学方面;而柏拉图的哲学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5、是走一条容易和抄近路的道路,还是走那条漫长而险阻的路呢?读者朋友,今天的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6、“知识为美德”、“无人故意为恶”,在古代通常是可接受的,只是各学派对其见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善”统“善”与“恶”对立,“知识”与“无知”对立,所以,“知识”总是真的,只有“意见”才有真假,“知识”就是“真理”。
17、柏拉图回答:因为只可以取一朵,好不容易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18、苏格拉底为了把这两个格言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他把重点放在了“自知”上,因为如果基于一般的道德格言而言,“自知”就是为了“毋过”,只有“自知”才能“毋过”,“自知”是“毋过”的根本,所以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知”作为自己的哲学立足点。
19、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着重谈了“存在”的是《智者》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深刻对话,但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的思想已超过苏格拉底主要哲学思想范围了。
20、在苏格拉底看来,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理性基础上为道德“正名”,批判智者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探求人的内在道德本性,确立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点,就是苏格拉底的道德主义政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21、早期的自然哲学没有理论意义的“目的”的概念,人们承认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理论性的问题,但这种感觉性、生理性的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提出,不仅使人的感觉理性化,也使人的情感理性化,使生理的欲望成为理性目的。
22、他认为“好”或者“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神力”,这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自然界特别是有机界中存在的和谐、均衡、完美等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事物追求好的或善的目的而形成的。
23、苏格拉底自比为一只牛蝇,试图叮醒沉睡雅典这匹沉睡的千里神驹。
24、首先,苏格拉底本人就是谦虚的人,认为自己无知。他本人最有名的那句话,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认识你自己。”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认清自己只是人,不是神。我看这种解释是欠妥当的,并且这么解释也实在是肤浅。当我本人仔细考虑这句话的时候,出奇地发现中西方文化在根源上也是相通的。
25、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26、当一个人走进青年时代,可以独立自主,并且开始考虑如何生活时,他随时都会面临着选择:是通过德行的途径还是通过恶行的途径?
27、要真正认识自己:需要把理性的自己剔除出来,观察正在做事的自己,做事的自己往往充满了太多的感情,在讲道理的时候也往往是不讲道理的。儒家“修身养性”的方子,可让自己充分认识自己,基督教中让自己忏悔以及其他的方式,也可让自己认识自己。
28、弟子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生平记载了下来,他正是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一生致力于追求智慧和真理。
29、每个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当你在思考人生时,其实你想过的很多问题,古希腊哲学家都进行过深入思考,闲暇时间,回到古希腊,跟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相遇,实在是一件幸事。
30、那么勇敢的定义是什么?谁深入思考过勇敢的定义呢?
31、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
32、当雅典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处死了当初的控告者,然而苏格拉底却再也回不来了。
33、他每天都在雅典城市中和各种人谈话,他的谈话无法为人答疑解惑,反而会让人们变得不知所措。
34、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35、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认识自我来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像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在这过程中,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36、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37、在最后,苏格拉底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神说没人比他更加聪明,因为苏格拉底至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却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38、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想要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他命令苏格拉底带领四个人去逮捕那个富人。苏格拉底极其反感克利提阿斯的这种做法,于是他抵制了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恼怒的克利提阿斯不准他再接近青年,并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而苏格拉底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39、“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非常清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缘由的。
40、苏格拉底说,人们由于认识了自己,就会获得很多的好处。因为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于自己合适,并且能够分辨,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由于做自己所懂得的事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繁荣昌盛,不做自己所不懂得的事就不至于犯错误,从而避免祸患。而且由于有这种自知之明,他们还能够鉴别别人,通过和别人交往,获得幸福,避免祸患。但那些不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才能有错误估计的人,对于别的人和别的人类事物也就会有同样的情况,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自己做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所与之交往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就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要陷入祸患。
41、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藐视神明、引进新神论,腐蚀年轻人道德的罪名,被处以死刑。他的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乞求他活下来,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在他看来,他不是被那一群无情审判者处死的,而是被他始终相信、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城邦律令。最后在他生死关头,苏格拉斯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镇定自若饮下毒汁。
42、苏格拉底说,一个不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面对这句话时,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值得过的。每一次遇见苏格拉底,面对苏格拉底留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你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让我们尝试着鼓起勇气,像苏格拉底一样,认清自己的无知,下决心去走那条艰难险阻之路,努力去追求美德与知识。
43、苏格拉底认为,“自知”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更体现在知识方面。它不仅告诫普通人,更是对自然哲学家们的警示。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正确地对待传统知识,并把实践理论、思辨理性、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统一起来,立足于实践理性的道德哲学,寻求一种确定的、永恒的哲学真理。
44、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45、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46、而他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47、雅典醒过来后,却一掌拍死了苏格拉底,并继续沉睡。
48、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个接生婆。由于家境贫寒,自懂事开始,苏格拉底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以此作为未来谋生的手段。
49、古希腊哲学从智者转向关注自然本身,转向关注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它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直到苏格拉底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50、应指出,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理念论”作论证时所用的方法含有许多原始朴素的地方,他所讨论的问题本身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理念世界的确立,表明了理性世界的确定。
51、人很难理解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所以平凡如我也无法完全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作为。
52、仅仅是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人并不一定就可以认识自己。唯有去经历,在酸甜苦辣咸中感悟、体味和学习,才能逐渐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能看到自己的局限,也发掘自己之前所不曾想象到的潜力,然后,在一个又一个自我怀疑、肯定、自信、成长循环中螺旋上升,趋于成熟。
53、收监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被他拒绝,他说如果私下逃走,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不合道德正义。
54、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55、在爱情中,我们总是追求另一半的完美,却忘记了自己的不完美,因此最终空手而归。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随缘:你所遇见的适合于你的就是最好的。
56、养成自制的品格,学习那些高尚和美好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有关。
57、此外,认识自己的难点还在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很难能公正、清醒地评价自己。这既要求自己能足够的自省,也仰仗身边有智慧之人愿意给予真诚而有价值的反馈。当然,如果这个反馈是自己的不足,还需要自己有强大的勇气和宽广的胸襟来接纳并纠偏。
58、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
59、最终,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比所谓的聪明人知道的更多一些,因为这些人以为自己聪明,而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
60、 这个故事是一个吊环运动员因为自己的不自律,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伤到了脚,很难再进入赛场。在加油站“苏格拉底”的帮助和指导下,磨练意志力,认识自己,提升专注度,最终克服伤痛,做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感受到了心平气和的去生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61、在苏格拉底看来,友谊的价值胜于财富,而友谊只能存在于善良而又高尚的人之间。
62、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们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新的领域。
63、在跟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应常常自我检查,看看自己能否对得起朋友的期待,苏格拉底就曾这样反复教导弟子,在对待自己的能力上,要诚实,不能盲目夸耀。如果你在什么事上希望人家认你为好,你就应当努力在那桩事上真正是好,这才是最敏捷、最安全、最美好的办法。
64、十余年美学研究与艺术培训经验的师资与顾问团队
65、说到婚姻,不得不提苏格拉底的老婆。她的脾气火爆,经常对苏格拉底大喊大叫,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每当妻子发火时,他总是淡然处之,丝毫不放在心上。
66、作为西方哲学家的第一人,苏格拉底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圣人模样,也没有任何系统的哲学理论。
67、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也称为伦理学。苏格拉底将哲学的核心由“自然”转向“自我”,那么对“自我”的思考,也就应是他哲学的重点,于是哲学内容也由思辨性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成为核心部分。苏格拉底的哲学重点在对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自然”相对立,所以其哲学主要是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关系。
68、苏格拉底在不断的探寻思考中得到了真正的答案,那就是雅典人的骄傲自大,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而忘记了真实存在于心灵深处的高尚需要。
69、“为了以远超我们所需的速度被疗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不到三十岁就枯竭了。每次重新开始一段感情,我们能付出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少。为了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啊!”
70、通常人们会认为,不自制才会给人带来快乐,事实上恰恰相反,唯有自制,才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通过自制,一个人才能忍受一些常人认为的苦,能够忍饥挨饿,即使遭受痛苦也专注于想做的事情,通过勤学苦练而不是运气,把事情做好。
71、苏格拉底:你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
72、那么,“认识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听朋友说尼采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无可避免的和自己保持着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苏格拉底不可能知道尼采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想,尼采也意识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73、当他听到有人在谈论勇敢,则必定会走上前去,询问勇敢的含义。
74、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75、苏格拉底说:“所有无灵魂的物体由于外力而动,有灵魂的物质则会自己动,这是因为这是灵魂的本质。”由此,苏格拉底就把始基的永恒与不变的原则与活动的原则依据哲学理论结合。这当然就充满了对立与矛盾,而且是本质性的、本源性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