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弟,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长大些,突然有一天,发现这句话不只是母亲的话,老师和很多大人们都知道,于是追根溯源,才发现:“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出自于毛泽东1945年在“七大”所做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七届二中全会再次提出,成为中国共产d人自我修养的要求。解放后,它在全国人民当中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自我修养的格言。虽然1939年出生的母亲并没有能够成为一名中产d员,但是,引导子女积极向上的心可见一斑。
4、 我爷爷在解放前,曾在陈毅的新四军部队做过后勤,解放后成为淮南谢一矿煤矿工人。因为家里是军属,60年代初期,搬进矿上第一批盖的楼房,每层8家,一通到头,三层总共24家。后来分配到一张缝纫机票,用七拼八凑的钱买来后,奶奶竟是那么心灵手巧,看看小孩就能比照着把衣服缝制得很合身。最早是给左右门邻的小孩子做衣服,后来楼上楼下、前后楼的小孩衣服都找我奶奶做,拿块布就来了,奶奶倒贴了许多功夫和针线,那枚常用的顶针铜箍,经过长时间的摩挲也有了锃亮的金属光泽。爷爷奶奶生育三儿一女,在我们当地人们称为“双全老人”,遇有婚嫁迎娶,左右邻居熟悉不熟悉的,都愿找奶奶去套被子,奶奶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一年到头不知做了多少衣服,缝了多少床被子。我们家里人常常笑讽奶奶说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白求恩精神学到家了”。
5、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6、家庭会议要定期举行,共同讨论家人相处间的问题,家庭困境的处理,某成员的理想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平等的概念很重要。
7、在底部画上大小不一的圆,可以在圆中画上人物的头像,可以根据自己的家谱来。
8、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河东裴氏家训》
9、2001年我把妈妈从定军山脚下接到大屯一起生活了二年。在回想“偷吃苕芽”这件事时,妈妈说“奶奶以前也给他们讲过,就是饿死,也不偷不抢”。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法”的意识,何况当年正是“无法无天”的“文革”时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我的前辈要求我们做守法公民。
10、 家里有一门亲戚,文化大革命时犯政治错误被劳教了,他家里很困难,一个女人带三个孩子。奶奶说我们要帮她,不然这个家会散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奶奶看得好远。那时,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收入又不高,小孩子又多,日子过得非常节省。奶奶常挎一个大圆篮子,里面放着馒头,咸菜,油炸的萝卜丸子,还有给小孩做的衣服去那个亲戚家。每年过年时,他们家三个孩子都要来拜年,自然要招待大人孩子一顿饭,还要给每个孩子2块钱。在当时6块钱几乎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奶奶就是这样宁可苦自己也要成全别人,帮助别人,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家人团聚了。
11、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