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名言赏析及感悟)。
4、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5、 孔子也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视其所以”,指的是一个人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指的是一个人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指的是一个人平常为人处事安于什么。按照这三条标准考察一个人,他怎么可能隐藏得了呢?
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7、出自《孟子·告子上》。今日那些行仁义之事的人们,如同用一杯杯水去扑灭那犹如一车柴草燃烧起来的大火。大火不能够被扑灭,他们边说水不能够战胜火。
8、(解释)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9、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10、 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1、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2、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14、(赏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15、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解释)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1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8、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1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20、(解释)(即使有天下最轻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2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22、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3、(赏析)这句话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如果一个人将这种尊重着眼于具体的某人某事中,时常惦念:我给某人帮了忙,某人为什么没有给我帮忙?这样的结果,多数是“爱人者人难爱之,敬人者人难敬之”。
24、 基于这个思想,就出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了。时时刻刻告诫执政者,要“以民为本”。孟子的这个思想,后世读书人,发挥到了极致,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本。范仲淹不仅仅是“与民同忧乐”,而是“先民忧后民乐”了。有意思的是,佛家也有一位这样的忧民者,这位菩萨就是地藏王。他发过一个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25、(赏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6、(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27、(赏析)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以此譬喻,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2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30、《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31、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所谓说每个人都有着不忍之心,这就好比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到了井中,都会有着惊骇纠痛的心情。
3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3、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3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5、“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36、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欢迎关注蔷薇文摘,每天为您推送精彩文章!
37、理由:君子能够做到友爱亲人,仁爱百姓,能够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以此为座右铭可以在自己有浪费食物或者恶劣情绪的时候,及时地控制住自己,告诫自己要善待他人、惜粮惜物。
3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9、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0、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1、 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3、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45、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4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7、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48、出自《孟子·尽心上》。有羞耻之心的人,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遇事沉着冷静,从不会陷入浮躁和莽撞之中,他们的心灵纯净而高雅,绝不会沉醉在自鸣得意之中,哪怕诱惑就在眼前,也能以理智的态度作出准确的判断。
49、(赏析)中国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了每个人的要求。几千年传承下来。这“和”却慢慢变了味,学习中有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为了求“和”,不阻止;工作中有同事影响了工作进度,为了求“和”,不吱声;……“和”成了“讲面子”“拉关系”。错矣!这样的“和”只能是利益的暂时一致,永远做不到人心的团结。
50、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1、“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52、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古代的君子,如果烦忧错误,便能够及时的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误,便会继续延续下去,不做任何更改。
53、孟子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的“天子有不召之臣”思想,前有姜太公,后又张良,诸葛亮。都是这个思想执行的典范。中国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为“王者师”。有骨气的读书人是不会主动去投靠某个主子的。都是贤圣之君主动找上门,求贤如渴,三请四求才猛虎下山的。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都是中国人喜欢津津乐道的典故,也是读书人的毕生向往。
54、解释: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55、(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56、(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8、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59、出自《孟子·腾文公下》。男子理当住在天下广大的仁宅里,站在天下正确的礼的位置中,前进在天下光明的义的道路上
60、女性阅读,有“她”陪伴;情感天地,有“她”相随。在这里,让我们静静地听“她”说……
6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
6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63、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64、 人最忌讳的是遇到问题只找外部原因,而不去向内反思;“内省”是最重要的修身智慧。当然儒家并没有说不要向外寻找原因,只不过儒家向来主张“先内后外”的步骤。所以儒家有如下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5、“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6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7、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