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短68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5-08 02:47:45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短68句)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 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2、下面再看,当寻找到苦谛的根源,到下一个逻辑一定是要追问,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状态是什么,这一定是它下一个追问。

3、另外还有一个大家经常会误解的概念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在某个状态之下因果的结束,而不是死了又生。

4、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5、可见中国人一旦理解佛学思想会把它扭曲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等复杂的概念衍生。因为佛教的表述是在一个复杂的逻辑链上表达,我简单表述它的含义。

6、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7、好了,当我展开科学系统的这个思路,你就会发现,能达到布施度的只有量子和原子,而处在生命形态最高、最脆弱的状态的人却要你修到原子、粒子境界,难度何其之高。请注意我用科学语言表述大家才比较可以理解佛教布施度这个概念的深意。

8、再往下精进度,由此才一步一步进入佛家修佛奥堂,精进度讲的很复杂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在字面上理解就行。

9、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0、佛家思想: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扩展资料: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11、再往下安忍度,我曾经见一个台湾学者跟我说"安忍"这个词不成立,因为忍就是心上加一把刀,怎么能安呢?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家讲安忍,忍还要安,换句话说,从忍的状态进入安的状态,使之不称其为忍,叫安忍度,你没有那种受苦难受屈辱的那种抗拒和纠正状态,叫安忍度.比如你走到大街上别人突然朝你脸上吐一口痰,一般人立即大发雷霆,可这才是训练你安忍度的第一步,你笑呵呵的擦掉,你还没有达到安忍度。

12、我们所说的自我,就是心灵思虑之想,与头脑意识之间,习气波澜与妄想分别,交织循环的状态。

13、“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14、但这种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所以学佛是要我们学会在虚幻不实的环境中,不被虚妄的名利物欲所迷惑,我们要学会看破这种空的现象,但不是要否定这种空的现象存在。

15、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16、心灵扭转渴望的方向,从面朝世界改变为朝向心灵自己

17、一切生灭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烦恼心皆是佛心

18、“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19、我讲这个话大家很难理解我换一个科学语言,请大家看世界物质演化在137亿年中它的演化状态,宇宙从一个能量状奇点爆发为基本粒子。所谓基本粒子也叫量子,为什么叫量子,是因为它处在能量和质量之间的状态,因此它是有能量释放的,接着到原子,原子是有同位素现象的,也就是他继续向外释放能量,然后到分子,到分子已经能量平衡,它既不从外面索取能量——用不着新陈代谢,但它也不对外释放能量,于是它结构脆弱,我们叫电离。比如你把氯化钠扔到水里,它立即电离为氯离子和钠离子。然后到单细胞,它维持自己的结构已经不能向外释放能量,反而从外部索取能量,这叫贪欲,这叫新陈代谢。

20、然后它讲业缘,按照佛教说法如果一个人不修佛,不修身,你所做的业天然表达为三毒的展现,也就是你做的都是恶业。“业”是分善业和恶业的。善业是要修为的。因此”业“这个字,跟中国古代另一个字发同一个音,叫“孽”。因此在不修为的状态下,作业就是作孽。而你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你所说的世界是你的业所缘起的,是你的业缘所带来的,这叫虚像世界体系。

21、因此我建议各位从此进寺院,只做一件事情,静心礼佛。牢牢记住,佛家最反对的是功利执着之心。

22、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认为人生一定是愉悦的、快乐的、幸福的,至少主体是这个东西。如果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人还活着干什么,搞错了。人生再苦难你都会苟活下去,怕死是你的神经建构的,不会因为你的苦难多你就想死。要知道人生本身就是苦难这一句话,再往深讲一步生命本身就是苦难,再往深一步讲存在本身就是苦难。

23、那么大家还要注意,我们今天大家到寺庙里干什么去了,求财、求子、求色、求官,实现自己的贪欲去了,这简直是在佛陀面前公然作孽。

24、科学无法系统解释佛法,而佛法却圆满充填着科学

25、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所以佛教又把缘起缘灭成为变化无常。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实有的,但这种虚妄不实的现象却是实有的,说到有与没有,就会引出在佛教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字。

26、你,是心灵相信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心灵认知相信的确定

27、我举一个例子,要进入这样一种叫“非想非非想“的状态。什么叫非想非非想,我们考虑问题是外部给一个信息我们才会动一个意念。戒是要把外部信息戒绝,然后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这叫非想。但是处在非想状态你就以为是定了吗?还没定,因为你还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在没有外部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去解悟世界的真谛,因此还得进入非非想的状态,就是不是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这叫非想非非想。我这种表述请大家听听,“定”这个含义在佛学里所达到的深度。

2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29、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30、为什么用"集"这个字,两个原因。所谓集圣谛可以用这样一个普通的语言表述,叫苦难植根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我在前面讲甲骨文的时候讲过,古代文字发同音或同形字都含有相同的字跟含义,叫通假字。“集”和“习”的发音在南北朝时代可能是发同一个音的。

31、觉性眯盹,错移生幻,幻牵眯盹,而生心灵觉知;觉知即妄念。

32、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33、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一段话,我说生命是建立在获得外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贪欲是实现这个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基础。换句话说,生物不携带贪欲就无法称之为生命,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贪欲的膨胀过程。我们把贪欲今天换成一个正面词汇叫进取心,请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进取心社会还能进步吗。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本性。

34、佛陀这一脉思想的表述极为深刻。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生命,它是无机物继续弱化的表达,我们知道有机分子是从无机分子中演化而来,然后演化出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极端弱化的存在,所有无机存在,它的结构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获得外部能量。而生命一旦存在它的存在方式竟然如此脆弱和艰危,它必须获得外部物质能量方得维系自身的结构,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

35、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36、因此,“集”表达的是苦难植根在贪婪和欲望的恶习,“集“还表达一种含义——苦难要素的集合。

37、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38、”空“是什么概念,”缘”是什么概念,我们在缘起理论里再讲。

39、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

40、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41、第一佛陀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太有道理了。请注意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用佛学语言讲,我换一个讲法,我们不同状态不同职业的人,它的世界模型展现是不同的。

42、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43、而宇宙时空,自然世界,缘起于心识觉知,对觉知存在的,一念分别。

44、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佛陀在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45、那么佛教讲所谓无余涅槃,是指一个高僧大德一生修持达到极高果位,圆寂以后达到涅槃境界。

46、阴阳循环生生不息,而现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循环成立世界。

47、大家注意我到现在还没有进入佛教宗旨,我现在只不过是讲了进入佛学思想堂奥的四个逻辑台阶。你只有借由这四个逻辑台阶你才进入佛教思想厅堂的门口和门外,它的高度没有这个逻辑铺垫,我们无法进入正堂,这个部分叫四圣谛。

48、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49、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50、而且佛家表述所有问题是逻辑化表述。这跟中国先秦诸子百家表述问题微言大义、直接宣布真理、不寻求逻辑系统和逻辑证明完全不一样。

51、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52、2018年3月新浪微博 |  点击下面文字阅读 

53、何为性?性随心现,心灭性空,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

54、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55、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6、若能悟透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不再受一切幻境的诱惑,不做这种幻境里的奴才,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自由自在的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

57、因缘宿业状态之中,确实没有一个,固有不变的自我真实存在。

58、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儒家的核心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59、何为心?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60、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1、因此佛陀所讲的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是从人生的本质上讲生命存在的艰危之局,这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想这一句话进一步往前延伸,最终延伸到整个人类宏大话题,大家都期待我最后一天课。

62、所以佛教把这种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用了一个空字来描述。空在佛教中的解释并不是没有的,而是代表了事物不是固定的,这个空就相当于虚幻的不真实的。

63、人体与宇宙,皆外生于五行,内合于阴阳,故而道家修行强调:天人合一。

64、体验的相续波动,树立起想蕴境界中,对体验牢固不破的认知。

65、仅有佛陀一人能在肉身还存在的情况下达到涅槃境界,叫有余涅槃,仅形容佛陀一人。

66、下面讲持戒度,我前面一再讲,佛教讲的戒是指戒绝一切文明世俗生活,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戒是非常少的,五戒、八戒、十戒。这是你做居士时最起码的开戒,要知道佛教上有一戒叫具足戒,居然达二百五十多项戒律,如果你把它做到,你跟外部文明世界完全脱离,就此你也没有达到佛陀所说的持戒度,跟虚像世界隔绝不受其干扰才是定和慧的基础,这叫持戒度。

6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上一篇:关于善待生命的名言(简短6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关于善待生命的名言(简短60句)
  • 2023精选49个四个字的网名女生
  • 2023精选107个qq好听的网名
  • 茂盛的反义词(简短24句)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短55句)
  • 描写中秋节的经典诗句(简短37句)
  • 2021容易涨粉的抖音名字(简短24句)
  • 和三国有关的歇后语(简短6句)
  • 2023精选132个好听的女网名
  • 描写秋天的古诗全部(简短17句)
  • 曹操吃鸡肋歇后语的下一句(简短27句)
  • 洁白的近义词(简短15句)
  • 做生意诚信经营的八字名言(简短65句)
  • 2023精选111个伤感一点的网名
  •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图片(简短48句)
  • 诸葛亮的对联(简短57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短68句)
  • 关于善待生命的名言(简短60句)
  • 独一无二霸气头像图片(简短38句)
  • 茂盛的反义词(简短24句)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短55句)
  • 小学毕业成长感言(简短94句)
  • 描写中秋节的经典诗句(简短37句)
  • 2021容易涨粉的抖音名字(简短2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