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间独酌,与明月相伴,俯首之间,只有月与清影,却带着些许无言知己的意味,我们坐着不说话,也知彼此心意
2、《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开出的处世之方偏重心态和人事,悟虚妄真实之理,指出贫富、尊卑、穷达因为心念使善恶、祸福相互转换,告诫世人及时转念,戒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阅历和境界。
3、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菜根谭作者简介)。
4、《菜根谭》作者承袭佛教本身蕴藏的智慧,兼采儒道二家精粹,对客观世界、社会人生、人际关系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揭示,由于作者“幼慕纷华,晚栖禅林”的现实遭际感受,就使得其认识更为深邃、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5、又引用洪应明的话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于氏的解释,增加了这样一层含意,即一个人面对厄运,必须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
6、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7、尘世污浊秽垢,道路坎坷险恶,噬血自肥、卖友求荣者所在多有,这些在书中有形象的反映。如揭露世情险恶:“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又:“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8、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菜根谭·修身》
9、(大意)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10、其著述另有《樵淡》、《笔畴》和《传家宝》等,内容多是当时的警句教言,并包含自身的感慨,既为自律,也为劝世。
11、《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12、其实有一种感觉,越长大,朋友越多,反而越孤独了。
13、真正的美味,不是极致“酸甜苦辣咸”,而在于清淡,在于白菜能吃出白菜味道,猪肉能吃出猪肉味道;
14、而清乾隆年间三山通理在序文中称:“菜之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15、从《菜根谭》的内容及洪应明的友人于孔兼等人的记载中,可知洪应明早年曾离乡学道,研究佛、释、道,著有《仙佛奇踪》4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寂光境》,晚年隐居茅山,写下了《菜根谭》。
16、 势利纷华,不近者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17、(大意)即使有世间最伟大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只要能作到一个懊悔的“悔”字,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18、(大意)能够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纯玉一般沌白;而讲求穿华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们大多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19、《菜根谭》一书的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文人洪应明。毛泽东主席曾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此书要靜读细品,如嚼菜根。体会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如书中所言“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