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例句:(课文《创造宣言》)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课外)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陪伴下来到煤山(今景山),自缢于一棵大槐树上。
2、词中“对”“渐”“是处”“惟有”“不忍”“望”“叹”“想”“误”“正”等字,都是领字。原来,在慢词中,韵与韵之间字句较长,而韵脚之间的句读,大部分不过是呼吸上的停顿即歌唱中的换气,而非文意上的断句,大都保持着可以一气读到押韵处的语气。所谓“领字”,通常指在句群之开头特意安排的,作为转折、提顿和引首的关键词,或在重要环节上放上的一个或几个(通常为去声的)字,以这一个或几个字领起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造就一种特殊的音情,或云行水流、绵绵不断的气势。
3、顿开茅塞:比喻立刻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例句:(课文《三顾茅庐》)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课外)名帖不仅气韵相通,而且妙趣横生,气象万千,见道如破石,使我顿开茅塞。
4、恍然大悟:猛然省悟。例句:(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课外)因为影片的科幻元素,不仅创新的结尾恰到好处,首尾呼应的效果更会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观感。
5、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使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6、(争先恐后)争:争着;先:前面;恐:唯恐;后:后面。比喻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7、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猫了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所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8、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9、家乡人民十分敬重恩格斯,把他称为“伍珀塔尔市著名的儿子”。他的故居被政府列为德国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故居旁的大街也改名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常年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了解恩格斯光辉的一生。
10、(不可一世)形容八面威风,气焰万丈使人难堪。
11、④活动计划包括:清楚活动内容、明确活动重点、确定活动时间、安排分工情况等(板书)
12、生3:我的心愿是希望我的手拉手小伙伴走出乡村,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祖国建设出力量。
13、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14、(15)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15、评委辛: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有聪明,是巧思。巧思也是创造,不是人人能有的。它不以表情为主,只是要表现才思和感受。有评委说渡江的主语或许是春、风和人,其实主语就是三月。南风也没有问题,春天是可以刮南风的,南风就是和风。“柳叶纷纷发”写得确实不对。下片一样是巧思,不过也可以是真实感受,春天来了,人的精神就有了辉光,身体也会像草树一样感觉发芽了。有评委说春天从身体里长出来,是的。“青上晓山眉,红上桃花颊”这样表现也很好。
16、C.工地上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使天上的月光和星星也黯然失色。
17、不见天日:比喻社会的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18、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例句:(课文《藤野先生》)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课外)全场人的情绪都随着周总理讲话的抑扬顿挫而起伏。
19、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例句:(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课外)在吴江的那些美丽乡村,每逢丰收季节,漫天遍野皆是金黄色,让人目眩神迷。
20、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表述为“对……漠不关心”。例句:(课文《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课外)他平时在儿子面前表现威严,看似对儿子漠不关心,其实心底非常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