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2、⊙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基刘伯温)。
4、二月中旬,自知时日无多的刘伯温抱病觐见了朱元璋,婉转向他禀告胡惟庸曾带御医探望之事,以及他服食了御医的药方之后,身体更加不适了。朱元璋听了之后,反应极为冷淡,只是随便说了一些要他安心养病的话。
5、17年后,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身染重疾病死。对于朱标,朱元璋一直对他寄予厚望,也为他杀尽了明朝的功臣宿将,为他未来的登基之路扫清了“潜在障碍”,谁知道朱标突然间就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的伤心,痛哭不已。
6、2020年一月二十四日大年三十当日我会发文,所有需要邀请码的朋友可以回复“我是游客”我会挑选后发放邀请码。获得邀请码的朋友请尽快注册。另外从初一到初五期间也会不定期发码,请各位关注公号回复!
7、1370年11月29日-1375年5月28日
8、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便患病逝世。
9、刘基非常佩服郁离老人的智慧,就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
10、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11、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12、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13、诸葛亮腹有良策,而刘备也有心兴复汉室,解救万民于水火!诸葛亮与刘备二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用刘备的原话来说便是:“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在神机军师诸葛亮的加入之后,刘备团队很快拥有了荆州,并且一再挫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操!“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白河用水”这些都是诸葛亮早年策划的经典战略!
14、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15、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16、在此期间利用工作的便利,刘伯温得以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又发现元朝的官场乌烟瘴气,地方官与当地豪绅勾结现象普遍,贪污腐朽问题严重,达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刘伯温本来想为民请命干一番事业的,当下感到深深的失望,一怒之下辞官返回了家乡。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末年的腐朽政权已病入膏盲,刘伯温一身才学难以施展,直到1360年,伯乐终于出现了。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府做谋臣。此时天下群雄纷纷据地为王,其中又以陈友谅最是兵强马壮、张士诚最富有、朱元璋的势力最弱。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策发被采纳。当时的情况对朱元璋来说比较危急。陈友谅持着兵强马壮,又和张士诚结成了“暂时联盟”,想着先一步收拾吞并了朱元璋的势力,而后再论英雄。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们纷纷献策说不宜硬碰陈友谅,先退避三分让其锋芒,有的将士干脆劝朱元璋投诚陈友谅,以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17、出自明·刘基·拟连珠。任何事物都有甘和苦的区别,只有亲自品尝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和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这句话强调亲身实践、体验的重要性。
18、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19、刘备死后,由丞相诸葛亮担任起兴复汉室的大任,虽然5次北伐但终究没能打败曹魏!最后也是郁闷而终,同时留下了千古遗憾!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营之中时,蜀汉也只是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因此,民间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之说。不过,时间很快过了1100多年,正值朱元璋起义,这时天下出了一个人才!
20、民间对刘伯温的印象基本等同于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智多而近妖,那么在明朝一代刘伯温就是一个妥妥的神,在刘伯温去世后的几乎整个明朝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刘伯温披挂金身,塑造形象而努力着。当然,刘老先生也确实有被树立典型的基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有的是,为啥不行?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当典型的基础,一个典型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21、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2、刘伯温以前为官的时侯曾经和这胡惟庸有过过节,属于是互瞧不顺眼的存在。但御医开的药方,想来也不会有事。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用之后病情并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
23、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多,有些故事已经完全神话了,所以我们在阅读关于刘伯温的书籍的时候还是要关注真实的历史,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真相。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确实有值得我们后世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无论他的生平还是为人,留下的文章,都很有深意值得研究。
24、刘伯温一生为明朝开创基业,鞠躬尽瘁,死后在明朝不断地被后人神话,一方面是统治者为了通过神话他巩固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刘伯温自身也确实有被神话的基础。元至顺年间中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25、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26、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27、某年六月,刘基游学经过缙云,看见村人正在竹簟上翻晒谷子。刘基抬头看看天色变化,知道暴雨快要来临,忙叫大家及早收谷。这就怪了,明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哪里的雨?大家打量着刘基,见他相貌不凡,是个有学问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纷纷将谷子收起来。众人正忙得不可开交,偏偏树荫下坐着一个老人,不去收谷,却捧着茶壶,悠闲自得,若无其事。刘基走上前去,欠欠身子:“老人家,要下雨了!”老人一听,哈哈大笑:“多谢客官,这雨淋不着我,没关系!”说着,拉刘基坐喝茶。过了一会儿,真的下起哗哗大雨,这雨恰恰落到老人的晒谷簟旁边就收住了。刘基为大惊讶,忙问是何缘故,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没听过‘六月骤雨隔牛背’吗?”
28、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群雄割据,打拼天下建立明朝的时候,还是新朝建立匡扶天子,刘伯温都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慢慢也变得国力强盛起来。
29、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1370年—1646年)
30、雨过天晴,老人请刘基到家里做客。刘基发现他家西边墙壁快要倒坍,就对老人说:“晚生不是杞人忧天,这墙壁实在危险,恐怕倒坍就在今夜。”他催促老人快避到安全的地方去。老人听了,反而劝刘基一同住下,满不在乎地说:“客官尽管放心,料这道危墙也伤我们不得!”不一会,顾自呼呼睡了。半夜“轰”地一声,墙倒坍了,真的未伤着他们一点皮肉。刘基很觉奇怪,忙问缘由,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不看那墙往外倒的吗?”
31、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32、虽然军功不突出,但刘伯温通天文、算术,作《戊申大统历》,提出屯兵等策略,故封伯。我以为功酬相等。
33、12月10日上午,在南田武阳村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不断用着“激动”、“有幸”、“坚持”等词语表达他们的心情。
34、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35、夷门之瘿人,头没于胛,而瘿代为之元。口、目、鼻、耳俱不能为用,郢封人怜而为之割之。人曰:“瘿不可割也。”弗听。卒割之,信宿而死。国人尤焉,辞曰:“吾知去其害耳,今虽死,瘿亦亡矣。”国人掩口而退。
36、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37、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在南田问道刘基馆正式闭幕。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文东出席闭幕式。
38、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39、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40、首先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刘老先生辅佐朱元璋开国,这功劳没人能比得上,在中国历朝历代对那些具有开创基业功劳的人不吝赞美之词,所以老刘就更没得说了;其次是人品,老刘是自己请辞回家的,不贪恋仕途,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这在后世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意义;再次就是他本人有非常深厚的民意基础,树立他当典型大家都心服口服,不像别人树立起来就有人说闲话,所以老刘被后人当做神一样的膜拜至今,现在江浙一带仍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民间基础,流传非常悠久的传说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颂。
41、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42、第二讨论组:围绕刘基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系列的专题研究、刘基生平考编、刘基文化进校园的探讨、刘家情怀、风气文明和西方知识分子与中国士大夫的对比这五个主题开展讨论,分别讨论了黑暗泥淖中的文明之光——重读《郁离子》、基于伯温经典文学作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展古诗文拓展阅读,创建“刘伯温经典作品诵读”特色校园的实践与研究等主题。
43、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卷任己者术穷》。善于猜忌别人的人,别人也在猜忌他;善于提防别人的人,别人也在提防他。佳句赏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本是我们在交往中对待他人的一个底线,但太过投入,难免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44、《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45、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46、近年来,文成坚持把刘伯温文化作为县域主题文化,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刘基文化上,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以文化经典为依托,致力研发推广;以习俗节庆为纽带,弘扬优秀传统;以化育知行为关键,巩固传承基地;以媒介传播为平台,提振文化自信,为文成提速“两山”转化、打造“三美”文成提供强大动力。章寿禹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宣传发展刘基文化,不断提高文成知名度。
47、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48、开幕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各位专家学者针对自己的研究选题有理有据地阐述,现场嘉宾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智慧碰撞的学术交流盛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副会长郑土有对下午研讨会进行评议说:“此次研讨会选题广泛,资料丰富、考证丰富。各位专家带着国际眼光从不同角度开拓了刘基文化新的研究领域,让刘基文化从基础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49、出自明·刘基·郁离子。样样都懂一点的人,很少能在某一方面专精。顾虑多的人,很少会有决断。
50、朱棣攻下南京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但他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朱元璋的位置。
51、 日本学者奥野纯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52、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53、郑文东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是圆满的、也是成功的。在聆听到专家、学者们关于刘基文化的精彩演讲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对刘基文化思想的研究与造诣,为文成今后研究发扬刘基文化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此次文成以文会友,成功搭建平台,邀请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文成,共同研究刘基文化,建言献策、广开思路,为文成今后发展文化产业引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54、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55、闭幕式上,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群做了学术总结。他表示,会议期间,从参观武阳书院、刘基庙,到刘基传人的现身,文成全方位展示了刘基文化。同时,此次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们的到来,使得刘基文化研究涉及的方面比以前更广,也研究得更加透彻和专业,这也代表刘基文化有了能够持续开发的保障。与刘基相关的历史著作真伪难辨,是目前研究刘基文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但好在“非遗”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算是目前的一个亮点。专家、学者们还需要继续探讨新的研究领域,继续为刘基文化建言献策。
56、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57、刘伯温是一个军事专家,是元朝的进士,曾经在元朝当过小官,从来没有当大夫的经验,为什么会写一篇关于病症治疗的文章呢?他的用心到底在哪里?这要从刘伯温的仕途初期开始谈起,那个时候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这在当时是汉人晋升的唯一途径,汉人作为当时元朝统治下的下等公民,除了开科考试这一条路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可以出头。而刘伯温能够从千军万马中中得进士成为官方的小吏,能够完美的说明刘伯温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成为官吏以后,作为统治阶级下的一员,刘伯温更能够看到这个系统的缺陷在哪里,而这,也就是刘伯温能够跨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他看清楚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已经即将寿终正寝了。
58、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59、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60、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尤其是淮西派集团,自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就真正成为了淮西集团的第一把手,当然朱元璋也自然而然地偏袒淮西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势不两立,互相攻击。尤其是自从刘基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这两个d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升级。
61、奥野纯:“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62、就是这样,刘伯温共出谋划策八年,筹划全局,在多方势力之下脱颖而出,帮助朱元璋登上了帝位。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63、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64、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65、出自明·刘基·郁离子。小人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就会像尾巴一样跟在别人后面。一旦有一天得志得意满,便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66、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67、后世不少人总结刘伯温的生平的时候,几乎很少有负面见解,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他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反对别人把他当神一样的总结,力求自己的平民化,普通化,反对别人利用自己的生平去为统治阶级粉饰。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为了巩固朝政,对开国元勋大肆屠戮,动辄杀人数以万计,而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能够在被胡惟庸诬告之下全身而退,说明他这个人不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不是杜撰,确实有过人之处。
68、《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69、 1346年(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70、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71、太子朱标死后,由于爱屋及乌,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储君人选。公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神”操作,来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朱允炆的削藩作死之路早在朱元璋时期,为了镇守边疆,抵抗外族入侵,朱元璋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藩王也各拥重兵,坐镇一方。有秦、晋、燕、宁等诸位藩王,其中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