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2、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教育工作头绪多,形式多样,不仅教学任务繁重,且不少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无私奉献意识、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3、陶行知的“三大原理”是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指陶行知认为我们所教育的内容就来自生活,他提出教育要围绕生活、依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思想叫做生活教育理论。②社会即学校,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所以陶行知认为社会本身就可以当做一所大学校,教育是要满足社会需要并且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所以这也可以叫做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③教学做合陶行知认为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事情如何做,就让学生学着如何做,学生如何学着做事的,教师就应该如何教,做就是学和教的源泉,所以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4、生活教育第二个特点——行动的。生活中,总会遇见各种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而在这行动中,我们慢慢摸索方法,这何尝不是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呢?而这种受教育的方式正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5、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6、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7、“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8、 陶行知指出,在学校里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9、教师发展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功能,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师生共同发展和终身发展。他曾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关于终身发展,他说“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生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10、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11、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http://www.gsres.cn
12、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
13、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水平,教师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培养师资,兴办师范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建设,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教育的价值、师德教育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做出了精辟的论断。
14、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5、 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16、陈鹤琴主张活教育思想,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17、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18、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19、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20、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他崇尚理论结合实践,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21、第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22、生活教育的第四个特点—— 前进的。为什么说生活教育是前进的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然而幸福不是不是凭空来的,它是靠我们奋斗来的。所以我认为,生活教育是前进的,主要表现在其思想意识上,而要想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骨髓,我们必须通过生活来打磨。
23、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4、传统教学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知不觉的将教、学、做分离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使我们呕心沥血备课,千叮咛万嘱咐,可谓煞费苦心,可到头来发现学生对我们的讲课毫不感兴趣。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25、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曾经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后又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行动、知识(理论)再行动,循环往复,与时俱进,发展变化,不断前进。
26、都反对传统教育中的“读死书,死读书”的观点
27、“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28、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29、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30、陶行知受过封建旧教育的洗礼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生活在一个各种新旧观念对立、中西文化冲突尤为激烈的年代。要继承并超越这些文明成果,非大智慧、大勇气不可。从人类认识的自觉能动性来看,“知先行后”说有其合理意义。
3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2、而陈鹤琴主张的活教育思想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33、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34、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35、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36、 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3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8、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39、生活教育的第五个特点——世界的。为什么生活教育是世界的呢?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而生活的场所无处不在,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也是无处不在的。
40、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这是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在师德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他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被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师的楷模。
4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42、其“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43、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4、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挂在嘴上,并没有真心将学生放在心上。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不丰富。”
45、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要通过学问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
46、陶行知(1818--19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47、首先,要有“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其次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再次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最后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为陶行知举办的主要的学校。
48、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使,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主张随学随教。
49、(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50、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51、“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他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
52、“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53、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说,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这一点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相通之处。
54、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55、 教师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若不肯向学生虚心请教,便不会知道他的环境、能力、需要,那么,教师就不能教导他。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
56、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
57、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5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9、第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向上,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60、 陶行知认为新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加以落实;要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能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
61、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2、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方面,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积极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身为留美归来的大学教授,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并提出普及的具体三大步骤,即唤起国人明白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幼儿园,面向乡村工厂;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足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④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⑤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63、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
64、 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真心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新学校要敢于欢迎大家参观和批评
65、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66、“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67、陶行知认为,劳力而不劳心,一切行动都是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学历入学不能认证与经验,劳心比劳力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上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
68、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
69、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人的思想还各有侧重点。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普及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陶行知主张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并提出采用“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70、推荐人:周小春 庆城县韩湾小学
71、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72、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所谓“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陶行知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故称“小先生制”。
73、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74、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永远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陶行知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学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己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75、第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76、陈鹤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要改变。
77、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78、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79、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80、(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81、生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选择进学校受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受教育。比如,有些人可能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可能从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中钻出真理来。
8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83、“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84、 陶行知倡导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国民。“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立”就是能自衣自食,不依靠别人。“自动”就是自己主动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天下之乐而乐之”的内在表现。
85、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86、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87、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88、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
89、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90、 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