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警惕譬喻的陷阱!——试想一个思想可以采用不同的譬喻方式,而一个譬喻方式又可以用来阐述不同的思想。我们怎么能够相信譬喻说服力呢?譬喻只是一种修辞,譬喻自身可以为真,但思想不会因譬喻而更真,更具说服力。可怕的譬喻!因为譬喻与思想的逻辑常项并不完全相对应,但譬喻自身的思想却经常使思想偏离自身轨道而纳入譬喻自身的思想的轨道,从而走向谬误。
2、 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
3、(9)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869-87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4、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
5、而在黑格尔那里,他认为只有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只是二律背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而世界的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过程,只有绝对精神发展了世界才能发展,黑格尔认为拿破仑就是行走的绝对的精神。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他真正的意义,才得到了他的发展。
6、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7、而像叔本华、尼采、马克思,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哲学,但,其实并不是好的哲学。因为,他们的哲学的内容,掺杂了太多个人性情、情感等的特征,不是纯理性的知识。读这类人的哲学,要特别小心地去识别,哪些是纯粹的理性知识,哪些又是他们特有的性情。
8、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9、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10、黑格尔把“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11、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12、那,替换了之后的逻辑是如何的?是物质内化产生思维与精神么?如果是内化,是否表明精神是物质的组成呢?那精神思维然后又会如何?凭空消失?随物质消失?马克思其实没有如此解释,因为,这样是辩证法都无法解释下去的。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没有再正式地解释思维将是怎样的,精神又是什么,将会如何,只是一味重复强调物质决定精神。于是,替换也仅仅是简单的替换,这依旧无法解决精神的神秘性问题。反而导致,在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整个世界的辩证过程其实是没有精神的立足之地的。也就是说精神是个多余的东西,是可以不存在的。世界的辩证过程中有物质的存在已经足够,精神只是人这个物质的奇特的副产品。这种状况,也将人推到了原来上帝的位置——人的精神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葩。那么,唯物者在否认绝对精神的过程中,也否认了上帝的存在,成为了无神论者,但可笑的是,这同时导致了,人也没有了精神,而一群唯物者的领袖实际上就代替了上帝的位置或替代了绝对精神的位置。
13、如果说,黑格尔如此一位能不掺杂个人情感做哲学的哲学家的哲学是死狗哲学。那,看样子世上的哲学就都是死狗不如了。
1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5、黑格尔的哲学是一元,或可称为精神存在哲学,或绝对存在哲学。其中充满了绝对精神的能动性,与辩证的积极性。它是绝对的精神的存在,是形而上的。而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则都转向了相对存在哲学,例如一个可关注的重点就是后来的各种人本主义。例如:
16、也正是因为对绝对精神的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马克思这个唯物者决定选择用物质的实在性去替换绝对精神的神秘性。但马克思却不知如何去解释这个替换的合理性。按黑格尔的讲法,绝对精神外化成为各种事物及其现象,而经过辩证过程,一个事物消亡后又重新回归于绝对精神;而,按马克思的解释是,将黑格尔颠倒的世界再次颠倒过来。也就是,用物质的实在性替换掉绝对精神的神秘性,而别无它解。
17、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8、 众所周知,佛教唯识学的中道原理是“三自性”义,而黑格尔哲学的灵魂是“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所谓的“正反合”逻辑模式,就是一种纯抽象的思维形式,它可以理解一切存在的事物,黑格尔把它当成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理原则。因为他认为在本体绝对精神中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所以它的内在原则与本质也是一致的,故而“正反合”三一式就是绝对真理的原则。“正反合”的逻辑是基于存在的内在的“对立性统一”观念而建立的,“对立统一”是一切存在的普遍真理。与之相应,佛教唯识学的“三自性”是基于经验的现观而立的,所谓三自性者,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指由于意识的虚妄分别所执取的名言安立的概念,也就是于情(颠倒)有、于理(事实)无的,故而唯识学判为“无体随情假”。遍计所执自性是增益执(从无生有角度上讲),若从遮蔽真实角度上讲,遍计所执自性又是损减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无”。依他起自性就是心识的事实功能属性,也是正智直观的真实法相。当然,依他起自性是恒转如流的,所以这个存在是“如幻如化”的“有”。圆成实自性就是心识本身的真实理性,它也称为“真如”。它是恒常不变的法性真理。这个圆成实自性的存在是“真实”之“有”。
19、(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把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影响全部说成是坏的,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应当承认叔本华在这里所列举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当时德国文化学术界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确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有同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德国社会民主d内的牛皮理论家杜林喜好模仿黑格尔从绝对出发构造体系一事,指出这种现象在当时德国的普遍性:“……‘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叔本华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在相当程度上是切中时弊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叔本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普鲁士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普鲁士政府和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叔本华对这一关系中的两方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们是抱着个人名利的目的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哲学来为普鲁士政府服务。“他们的哲学感召是来自官府”。他们每提出一个哲学观点都要考虑“政府的意向、国教的规程、出版人的愿望、同事们良好的友谊、当时的政治倾向、公众一时的风尚等等”因素。而普鲁士政府作为回报便对黑格尔哲学大力扶持。该学派的哲学家们从政府那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和煊赫的地位,他们的哲学被大肆吹捧和宣扬,叔本华称黑格尔哲学是“以工资俸禄、甚至是以宫廷顾问头衔配备起来的哲学”。他不无气愤地责问道:“有哪一个时代像德国近二十年来那样对一种坏透了的东西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吹捧?有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将无意义的和荒谬可笑的东西尊奉为类似神明的?”在他看来,普鲁士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黑格尔哲学的辉煌地位确实证明了,“用大笔的钱就可以把一个最坏的权欲狂和一个最坏的哲学家拥上宝座”。
21、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绝对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绝对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22、“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23、240秒梳理欧洲历史脉络: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