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復旦畢業已經三年有餘。三年來,我對學位論文作了較大修改,全書由原來的四章變成了現在的七章,將原第三章第三節“楊倞注複音詞構詞的語義理據探究”獨立爲第五章,新增了第四章“楊倞注複音詞衍生的語用目的分析”、第七章“楊倞注研究與《荀子》整理”這樣,第第五章的内容就分别從語用和語義兩個層面對《荀子》到楊注詞彙雙音化現象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討;新增的第七章和原有的第六章則分别從《荀子》楊倞注對《漢語大詞典》的補正和對《荀子》整理的考辨這兩個方面的應用價值進行了闡述。做這樣的結構調整和内容增補,凸顯了本書立足於注釋文體研究詞彙史的獨特視角,也更有利於達成本書旨在爲漢語詞彙演變研究提供注釋文體方面的資料和依據的研究目標。再加上第第七章對楊倞注在辭書編修和古籍整理方面應用價值的闡述,就使得本書内容形成了一個由對專書語言現象做客觀描寫和歸納,到基於語言現象做理論分析,再到將理論用於實踐研究的科學、完整的篇章結構。此外,在具體内容上也做了不少修正和完善,如第二章“單音詞:更替與演變”下“梁/橋”條,在增補了新的材料、對某些環節重新作了考證之後,已刊於《中國語文》(2016年第2期),“盗、窃/偷”條在結構和内容上都做了大幅改动,也已在《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第3期)刊出。由於這兩節是本書稿的有機組成部分,故仍然收入本書之中。
2、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
3、不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堅守——序霍生玉《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
4、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5、和靠谱的人共事,事事都会平稳度过,每一步都会走得踏实有力;
6、吴先生讓我感受到了什麽是嚴謹不苟的治學態度、什麽是平易親和的處世風格。先生花了整整一學期的時間專門爲我講授《荀子》和楊倞注,他説:“我和你一起來讀《荀子》,這學期的課就是專爲你一人開設的。”先生常教導我説:“古文獻整理和古漢語研究要密切結合,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須兼治。”是先生爲我開啟了詞彙學、文獻學研究的門徑,也爲我敲定了“《荀子》和楊注詞彙研究”這一選題。俗話説“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先生之恩,雖不同於父母養育之恩,但在學術生涯上,卻也是恩同再造。無奈人生如夢,轉瞬雲烟,我總覺得先生年富力强、活力旺盛,可是,天不假年,2013年6月2日凌晨,先生卻溘然長逝!泰山其頽,哲人其萎,痛矣傷嗟!先生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先生的教言至今縈繞耳畔。先生的真、先生的善、先生的美,永遠留在我心裏。我只能以潛心學術、專注於文,作爲對先生永遠的憶念!
7、所以,不论是恋人、朋友、同事、家人,真正优秀的人,最终都是彼此成就。
8、歷來被稱爲“小學”的中國傳統語言學,其三大構成部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本爲一體。三者之中歷史尤爲悠久、應用尤爲廣泛、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貢獻碩大者,非訓詁莫屬。以典籍詞語詮釋爲核心的訓詁學從最初偶然一見的“洚水者,洪水也”、“楚人謂乳,彀;謂虎,於菟”等,到《爾雅》、《毛詩故訓傳》等訓詁專著成書,從漢人揚雄的“語之轉”到晉人楊泉所謂“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之類音義關聯的考察,到宋人王聖美等人的右文説,一直到清代民國學者的以聲音通訓詁、以語根探文始,數千年的實踐與探索,底藴深厚。經過20世紀西學東漸的洗禮、中西學術的碰撞與交融,在現代科學的話語環境和學術氛圍中脱胎换骨,訓詁學已超越文獻語言詮解的單一範式,邁向漢語詞彙史,成爲了奠定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塊堅實基石。
9、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10、你的朋友圈,很大程度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1、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沙先一院長和張仲謀教授給本書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正是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本書還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姚明輝博士認真審定和評閲。姚明輝編輯的高度責任心和極度嚴謹的作風,令人感動!在此一併致謝!
12、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13、(范文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学院新媒体创作中心主任。)
14、我尤其要感謝我先生,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支持我的一切選擇。十幾年來,他像嚴師般督促我的惰性,像兄長般包容我的任性,像朋友般傾聽我的煩惱。在我論文寫作和書稿修訂陷於停滯時鼓勵我振作;在我離家求學的日子裏,獨自承擔了撫養和教育兒子的重任。如果没有他這個堅强後盾的大力支持和無條件付出,我要在學術道路上走到今天,是絶對無法想象的。
15、有人会说,这种人为的区分是不是不公平?凭什么哥哥要比弟弟优先?做官的就要比耕田的享受更优厚的待遇?这其实是根据人的能力和资历来确定的标准。哥哥比弟弟大,如果不按照年龄来确定分配标准,两个人争起来就没完没了。做官的比耕田的需要更高的能力,所以待遇也更优厚。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待遇,你也可以好好学习,去做官。而且荀子认为,即使是贵族,如果没有能力,也要降级为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如果有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晋升为卿相士大夫。所以,在荀子的社会理论中,社会的阶层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可以流动和变化的。
16、据王充的介绍,《性善》篇认为“人之性善”是因为人“皆禀善性”,这与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此天之所与我也”(同上)的看法,显然是一致的。但《性善》篇又称“人性皆善”,则容易引起分歧与争议,与孟子的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孟子除了肯定人有仁义礼智的善性外,也承认“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尽心下》)等感性欲望事实上也是性。只不过通过“性命之分”,主张“君子不谓性也”(同上),又将其排除于性之外。但只是一种价值选择,且仅限于君子。所以,孟子并没有“人性皆善”的表述,可能也不会接受这样的说法。如果王充的转述无误,“人性皆善”便不能没有争议。《性善》篇的表述或许与其“人之性善”的命题有关,因为“人之性善”就是认为,人性的内容及其表现是善的。从命题上肯定了“人之性善”,自然就会得出“人性皆善”的结论。另外,《性善》篇除了肯定性善外,还对恶或不善做了说明,认为是“物乱之也”,即外物的引诱和扰乱,这与孟子“陷溺其心”(《告子上》)的说法一脉相承。前面说过,荀子《性恶》篇乃针对外书《性善》篇而作,因后者主张性善,故荀子主张性恶;因后者有“人之性善”之说,故荀子针锋相对提出“人之性恶”。不过据王充所述,《性善》篇实际涉及两方面的内容,既肯定了性善,也对恶或不善的原因做了说明。与之相对,荀子的《性恶》篇也谈到了善、恶两个方面,既肯定了性恶,也对善做了说明,其完整的表达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7、意思是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18、看到一个高赞回答说:遇到事情靠得住,责任面前有担当,信用永远是第一。
19、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20、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21、孟子曰:“今人之性善,(恶)皆失丧其性故也。”(刘师培)
22、PhotobyValVesaonUnsplash
23、多年前读一篇散文,一直记得文中的母亲“绣朵花当补丁”的人生智慧。谁的人生没有焦头烂额、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应接不暇?而文中的母亲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绣朵花当补丁——在破败的生活中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24、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荀子一生的经历挺曲折的。虽然也曾获得一官半职,但对他这种希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来说,并没有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一生的境遇并不太令自己满意。那么荀子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呢?答案就在《荀子》这本书里面,《荀子》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荀子本人所著,少部分由荀子的弟子整理和撰写。我们下面就来介绍荀子的思想。
25、笔者曾经提出,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孟子道性善”的深刻意蕴至少应用“人皆有善性”、“人应当以此善性为性”、“人的价值、意义即在于其充分扩充、实现自己的性”三个命题来概括。参见拙作:《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2页。
26、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27、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8、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29、 第一節 語用目的原則用於注釋語言研究的適切性
30、同样登上头条的还有一对博士情侣:余苑和黄沛森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院,两人从研一到如今相恋五年,打算下半年结婚。
31、《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32、荀子,名况,别人又叫他荀卿或孙卿。这个“卿”字,有人说是他的字,有人说是他的官职,还有人说是对他的尊称。几千年来争论不休,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定究竟是怎样。还有,为什么又叫他孙卿,这个也争论了几千年。《荀子》这本书里面大多以孙卿称呼荀子,其他先秦典籍也大多称呼他为孙卿。有人说称“孙卿”是汉朝人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有人说是因为荀和孙的发音相近,有人说荀和孙都是荀子的氏,还有人说孙才是荀子本来的氏。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也就不详细追究了。
33、 一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清代例
3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35、《荀子》一开篇就说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对象是先王之道,主要是“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先王之道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学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行动,把先王之道落实,以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之所以有君子小人的区别,就是因为有的爱学习,有的不学习。荀子认为,即使你很平凡,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一步一步的向圣人靠近的。尧舜禹这些圣人都是通过学习才成为圣人的。荀子还认为,人不必太在意出身和长相这些外在因素。出身平凡,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天生丽质固然好,但如果你的长相普通,也不用觉得遗憾。人只要好学,都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圣人。由此来看,荀子的这些思想是很励志的。那么怎么学习呢?有几个要点。第要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沉浸到圣人的学问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心中。第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江海那么大,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组成的。第要重视师法,也就是老师的教导,人没有老师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正确合适。第要接近贤能的同学和朋友,这样才可以互相勉励、指正和提高。第学习要以礼仪为本,着重领会其中的精神,背诵《诗》《书》是次要的。
36、荀子和孟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荀子为什么要那么针对孟子呢?荀子所批判的孟子的“五行”思想仁、义、礼、智、圣,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情操的修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而荀子更注重的是先王的礼法制度,并以礼法制度来建功立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当然,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中也有内圣,只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孟子更加坚持儒家的理想,而荀子则比较切合现实。孟子只效法先王,而荀子则不仅效法先王,也效法后王。所谓的先王,指的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圣王,至于尧舜之前的,荀子就不谈了。所谓的后王,指的是和荀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君主。荀子认为,你光跟那些君主谈王道,谈仁义,这是没用的,没人愿意用仁义来克制自己。你要跟他们谈怎么建功立业,他们才有兴趣。孟子谈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这便是荀子对孟子批判的根源。就个人境遇而言,孟子一生碰壁,而荀子比孟子要好一些。
37、前段时间,西北大学的一个学霸寝室上了热搜。
38、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39、附録:《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
40、 所以在这个主张上,很多的人也对于他的主张感觉到奇怪,但是到了后来,这样的主张其实也是被认可的。这也成为了儒家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主张之一。当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张,这些都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让很多的人在提到这些主张的时候,都会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
41、再来说说荀子的人生经历。这个也有很多疑点,因为各种典籍对此的记载简略而模糊。综合《荀子》《史记》《战国策》《风俗通义》《盐铁论》,还有刘向的《孙卿书书录》等书籍中关于荀子的记载,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荀子下面这些经历:
4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43、我們不得不説,將《荀子》中“古詞”與唐代楊倞注中一對一注釋的“今語”詞彙作歷史比較的研究,藉以歸納戰國末期到中唐時代詞彙的差異和發展,進而探求自戰國至唐代約千年之間漢語詞彙歷史演變的某些特點及規律,這種思路自有其合理性,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44、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45、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46、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47、该段文字的难点在于“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一句,以往学者多将该句的“生”理解为出生,故认为是说,“言人之性,一生出来就离其质朴,离其资材,那么,其质朴之美与资材之利的丧失是必然的。”(3)或认为是,“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4)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荀子那里,所谓“朴”、“资”就是指人生而所具的禀赋,若说生下来就失去了先天禀赋,显然是自相矛盾,根本不通的。按,此句的“生”不是“出生”之生,而是“生长”之生,该句是说:若人的性,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先天的朴和资,就不再是性了。因为“孟子曰”认为性善乃“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争锋相对,认为性只能是就朴、资而言,丧失了朴、资就不能算是性了。在荀子这里,性、朴、资是同一的概念,也就是“孟子曰”所说的“性故”。在荀子看来,只要搞清了什么是性?性善、性恶就根本不用争论了,是非常清楚的。这当然还是从其“性伪之分”来立论的。荀子接着讲:
48、荀子说,人类生来有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夺,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圣人制定了礼来防止混乱。人类就力量来说,比不上牛。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马。为什么反而能让牛马为人类服务呢?就是因为人类可以组成社会,团结起来互相协作,就有了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本来不该因为争夺而产生混乱,所以人世间存在一个“义”。那么“义”要怎样才能得到实现呢?答案是“分”。所谓的“分”就是区分、辨别的意思。按照伦理关系,把人分成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角色;按照职业,把人分成士、农、工、商等群体。每个角色和群体区分开来之后,每个被区分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义务和权利,这样就不会产生争夺和混乱了,这就是“和”。社会的混乱,让大部分人都受到伤害。社会的和谐让大部分人都得到安宁。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天子,天下的财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享受天子的权利,这便是“分”的重要性。要把这么多人区分开来,必须通过“礼”来实现,礼在本质上是为了养人和爱人。总而言之,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然后就会产生“和”的效果。
49、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不管在何时,所发表的任何言论,到了后世都成为了让人所学习的榜样。
50、荀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他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担任学宫祭酒的职位。齐襄王去世后,齐王建继位,荀子继续担任学宫祭酒。过了不久,荀子可能对齐国政局感到失望,于是到秦国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没有获得秦昭王的信任。于是荀子回到赵国,在此期间,曾经与跟随楚国春申君前来救赵的临武君一起,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军事问题。赵孝成王虽然很尊重荀子,但是也没有重用他。荀子感觉在赵国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又重新来到齐国。齐王建继续任命荀子为稷下学宫祭酒,但齐国有人在齐王建面前说荀子的坏话,与此同时,楚国的春申君派人聘请荀子,荀子也害怕齐国小人的谗言,就来到了楚国,被任命为兰陵县令。兰陵县就在今天山东省兰陵县。到了楚国,也不是一帆风顺。又有小人在春申君面前说荀子的坏话,说荀子这个人有阴谋,将要对春申君不利。春申君听信谗言,便辞退了荀子。荀子没办法,只好又回到赵国。此时荀子德高望重,赵孝成王任命荀子为上卿,不过并没有给他实权。又有人对春申君说,荀子到了赵国最终还是会对楚国不利,不如把他请回来。春申君又派人来邀请荀子,荀子对出尔反尔的春申君很愤怒,写信谴责他。但春申君仍然再三请求荀子回去,大概是被春申君的诚心打动,荀子再次来到楚国担任兰陵县令,前后一共长达十八年。后来春申君在楚国政治斗争中被杀,荀子失去了依靠,被免去官职。晚年他一直生活在兰陵,由弟子们整理完成著作之后去世,享年大约八九十岁,葬在兰陵。
51、荀子在人性论上发展孔、孟的人道观,根据“克己复礼”的思想提出性恶说,在性恶说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己之道。他强调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主张用隆重的“礼义”来区分人们的名分和等级,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协调一致,从而增强力量、征服万物、得到利益。“崇礼”是荀子修学论政之本,因人性恶而有欲求,当求之而无餍,便发生纷争,故必须立礼义、法度以节制之,因此,荀子强调礼乐的重要,认为“礼者,治办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名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所说的“礼”与孔子所言之“礼”,在作为人的行为准则这点上是一致的,但内容已有很大的分别。荀子认为上自人君治国之道,下至个人立身处世之理,以至起居饮食的细节,无不包含,不但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言论思想的规范。因此,“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52、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同上)
53、二是選材。詞彙形音義的歷史演變一直是漢語史頗爲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詞新義的産生與舊詞舊義的消亡,還是詞形的擴展或詞義的演變,研究者無一不是希望通過不同時代文獻的考索取得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準確物證。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得益於大型資料庫,浩繁的語料檢索變得愈益簡明易行,通過海量原材料的歸納來映射詞語的生態變化再也不是夢。隨之而來,對選材“大而全”的追求也就越來越成爲一個普遍的研究範式。霍著卻另闢蹊徑,走相對“小而精”之路,取一種特定古籍及其注釋語料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然而“麻雀雖小,五臓俱全”,取材小並不意味着問題少研究難度小,該做的其實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正因爲“小”才要求“準”,正因爲“小”才要求“全”,現代大型資料庫“批量處理”式的檢索在這裏反而缺乏用武之地,手工勞動,一張張卡片收集材料、積累分析方是常態,材料一條條比對、一條條推敲,才可以得出準確的描述。比如霍著討論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的問題:首先,全面考察比對原典及注文,準確獲取了《荀子》及楊注中591組由單音詞發生雙音化擴展的“戰國—唐”古今對應片語,再通過形音義的全面考釋、比對,歸納其間的詞形擴展方式與途徑,確認其中360組是一對一的擴展,231組是一對多的擴展。此外,還統計出《荀子》中複音詞有473個仍爲楊注所沿用,進而製定了“《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首次準確提供了《荀子》及楊注中内藴之詞彙雙音化的全部實例。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告訴我們,在詞彙史的研究中,既要有大軍團的磅礴推進,也需要遊擊隊式的精確出擊。尤其是有時間座標確定的經籍注疏文獻,更需要一本一本窮盡考察、各個突破,爲構建科學的漢語詞彙史宏偉大廈夯實基礎。
54、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55、 二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元明例
56、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57、有一个积极上进的人在身边,他会陪伴你走向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而那时,你一定会因为有这样的伴侣,而更加努力。
58、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59、本書稿爲訓詁學、漢語史研究著作,重點是依據《荀子》和楊倞注中所表現的語言現象,研究上古漢語詞匯到唐代的發展變化。全書材料翔實,以點帶面,研究方法科學可靠,結論基本可信,有不少創見,是當前《荀子》語言詞匯研究的最新成果。
60、该段文字的难点在于“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一句,以往学者多将该句的“生”理解为出生,故认为是说,“言人之性,一生出来就离其质朴,离其资材,那么,其质朴之美与资材之利的丧失是必然的。”(3)或认为是,“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4)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荀子那里,所谓“朴”、“资”就是指人生而所具的禀赋,若说生下来就失去了先天禀赋,显然是自相矛盾,根本不通的。按,此句的“生”不是“出生”之生,而是“生长”之生,该句是说:若人的性,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先天的朴和资,就不再是性了。因为“孟子曰”认为性善乃“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争锋相对,认为性只能是就朴、资而言,丧失了朴、资就不能算是性了。在荀子这里,性、朴、资是同一的概念,也就是“孟子曰”所说的“性故”。在荀子看来,只要搞清了什么是性?性善、性恶就根本不用争论了,是非常清楚的。这当然还是从其“性伪之分”来立论的。荀子接着讲:
61、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荀子一生的经历挺曲折的。虽然也曾获得一官半职,但对他这种希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来说,并没有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一生的境遇并不太令自己满意。那么荀子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呢?答案就在《荀子》这本书里面,《荀子》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荀子本人所著,少部分由荀子的弟子整理和撰写。我们下面就来介绍荀子的思想。
62、I S B N:9787532591473
63、飲水思源。此時此刻,我也想起了我的碩士導師陳建初教授。在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年少學生的時候,是陳老師領我進入了漢語史研究的大門。我初學寫作漢語史論文時,手足無措,完全不得要領,是陳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作,耐心給我指導,我一直記得老師給我看過的論文稿子上那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陳老師的認真嚴謹,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漢語史研究“無一字無來處”的樸學作風!
64、然而有一条渔船却总是能捕到活鱼,直到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船长每次捕鱼时,都会在鱼槽里放几条生性好动的鲶鱼。
65、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66、如果让你卖出某个同学的10%,你不一定会选择成绩差的,也不是最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