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儒家思想是什么(简短96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6-09 02:12:00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儒家思想是什么(简短96句)

儒家思想是什么

1、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宗师韩愈,强烈反对佛老佛老思想,他决心重振儒学。本着延续儒家思想体系的原则,韩愈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统论,梦想将儒家的传承连接起来,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儒家思想是什么)。

2、《说文》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既然要恢复西周“仁政德治、和谐相亲”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不能施行暴政和动用刑罚,被统治者更不能“以暴易暴”、公然发起暴力反抗。因此,寄希望于“仁政德治”的儒家学派,不仅反对法制,也反对任何暴力革命,甚至包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汤武革命”,未免有些迂腐、僵化和反动。应该说,仁政并非一定要排斥暴力。因为暴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暴力能够使广大人民从残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天下之至仁”。十分务实和现实的歧周政治家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史籍记载说:“王(武王)问周公曰:‘天下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者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通鉴外记》卷三上)。可惜伯夷、叔齐和完全僵化的后世腐儒并不明白此理。倒是孟子大胆继承了周公的这一革命思想,遂有千古精辟之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朱元璋皇帝最痛恨孟子的这句革命理论。而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指斥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暴易暴”,因此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这种僵化、片面和迂腐的怪诞思想行为,与世格格不入,丝毫不值得称道,但却深得同样片面主张“去兵”的孔夫子、韩愈等大儒的欣赏。毛泽东曾一语剖判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他还高度评价说:武王伐纣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四卷,第1495页)。

4、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中理出线索,以理解我们的文明基因。第98期北大博雅讲坛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共论“从早期中国文化看儒家思想的根源”,探寻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核心。

5、时代是变化的,儒家思想也在新时代糅杂进步,从先秦儒学到我们今天的新儒学,虽然脉出同门,但是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6、主持人:在写《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您大量运用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并谨慎而敏锐地指出了这些理论运用的限度,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西方的理论都不能片面地认为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在您对比全球性时代中国思想研究的过程当中,这些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对您有过哪些启发?

7、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儒家思想是什么)。

8、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这时推翻商朝已成为周人公开号召天下的伟大旗帜,商周政治形势对比,正如孟子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局面,胜败兴亡,已成定局。但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周武王仍然坚持把工夫下在以德克敌上,而不是单纯靠武力取胜。儒家追述说:“武王将伐纣,问于太公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为之有道乎?对曰: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通鉴外记》卷三上)。如何“得众人之心”?儒家认为,关键是要礼贤下士,善待百姓,亲民爱人,大力实行仁政,如此则无往而不胜。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表面上儒家仍然是主流,但骨子里却是道家。随着佛教的传入,在道家和佛家的夹击之下,儒家似乎加速呈现衰落之势。

10、“〇中有 | ,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 | 在〇之当心。φ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〇。万象主,即 | 。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11、  第二是道德修养实践。从孔子到王阳明无不重视道德修养实践,可见儒家其实也是关于道德人伦的学问。

12、  如此,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绵延2000多年了的原因了。因为仁凝聚了思想共识,而礼又维护了这种共识所需要的社会秩序,仁管内心,礼管社会,仁与礼一内一外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方略。

13、总的来讲,我认为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对促进我们的研究是有好处的。但这种理论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了解中国,好好地了解世界。尤其是我刚才讲的,人类学理论都有一定经验和基础,但有很多西方所谓的理论可能跟那些经验基础没关系,怎么对待这些理论、怎么应用这些理论、怎么回应这些理论,需要我们从主体性出发来进行。

14、儒学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在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诵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15、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责任、节制、忠孝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和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并且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和日本的伦理和礼仪等等都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子。

16、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17、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心主义说法,但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8、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19、陈来:儒者从一种专门化职业类型的人,不是自然地转变为一种具有全面“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就好像没有一个“儒”原来是官职,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全面“德性”的知识分子的。一定是到孔子出现,儒家学派建立,儒者才真正有了“德性”的方向,然后,通过修养、追随孔子学习儒学等等,变成后世我们所讲的儒者。我想,如果没有孔子的出现,只靠春秋时期的变化,并不能实现这样的转变。

20、部落时代及夏商周皆为“礼制”的时代,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社会,各种礼法首先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设立的。荀子说:“礼起源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给养)也。”(《荀子·礼论》)。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等级)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单一农业社会,最大的“争”,就是争土地、争分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上文提到的“虞芮之君争田”问题,就是通过所谓“道德礼让”即双方“退让”化解的。

21、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文化的完整体系,固然由孔子创建于鲁国曲阜一带(这里恰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等“岐周先圣”为代表、以“仁政”、“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却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源头,是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崇拜和称道的理想模式。而此前被认定一贯施行“仁政”的黄帝、尧、舜、禹、汤,也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伟大圣人。

22、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最为精辟的表述。

23、思想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

24、ZhugeChangqing:ZhugeChangqing,theinheritorandpromoter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ZhugeChangqinghasadeepresearch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philosophy,education,FengShui,environmentalplanning,etc.,iswillingto"inherit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promotegoodmorality,revitalizeChinaandbenefittheworld"togetherwithpeoplewiththesameidealsintheworld.

25、  理学将先秦儒家系统化哲学化,让原本探讨人伦之道的儒家,开始关注并探索宇宙的终极之道。二程主张先有理后有物,天理乃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与人伦是一致的。朱熹则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天理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6、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

27、“礼制”是“仁政”之外儒家学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仁政”是对上层统治者讲的,在两千多年的极端君主专制统治面前,尽管“仁政德治”往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它对教育皇帝和各级官员仁慈爱民、抑制暴政多少有些积极影响。而“礼制”则不然,“礼制”是对全社会各阶层人讲的,各阶层有各阶层应该遵循的礼,“守礼”就是要“守名分”——守“尊卑贵贱”等级,否则就是逾制、僭越和违犯礼法,因而全是腐朽、反动和害人的东西。

28、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29、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30、“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31、儒家倡导的“执两用中于民”,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

32、儒家学深受帝王追捧,汉武帝还将儒家学定为正统学,三个权威的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很清晰,这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主张以“仁”治国,“德治”和“仁政”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33、而儒家思想,则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它是在总结、概括以及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在广泛吸取了古代精华典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思想。

34、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35、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被各朝各代统治者作为施政的工具,使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也使孔子饱受各种争议,被改革者视为影响社会进程的阻碍之一。

36、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件史实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史记·周本纪》也说: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尹佚之徒,皆往归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巨大的政治感召力。这就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实行仁政德治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效果和社会效果。

37、书出版之后,哈佛的张光直教授这样评价说,“这是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后来,我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一书就引用了他的这句话。“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而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做的古代文化研究,我想这是指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性、思想性比较强。

38、微言大义: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

39、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40、“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仁”其实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才说人性本善,所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正因为人人都有,所以它才可以被发扬,被实践。

4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很大,数百年来不仅影响了帝王将相,还对普通人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核心思想以仁为本。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又是什么,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42、然而,道德礼义虽在夏商周统治下的农村公社制时代有效,但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礼乐崩坏,包括儒家在内的任何政治集团和学派,都因拿不出恢复礼制社会的有效措施,所以很难真正实行。倒是法制社会比较现实,因而至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世价值。

43、儒家学说除了鼓吹“忠孝”以外,也主张“重义轻利”。当初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匮乏的礼制时代,为了防止生民争利,周文王及周公等岐周政治家,权以“重义轻利”为号召,进行正面教育和劝导。不幸这种“权宜之计”竟被孔孟等儒家分子僵化为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治国经邦的绝对原则,什么“子罕言利”(《论语》),“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等等,未免虚伪、迂腐、僵化而有害。至如《论语》竟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言一出,数千年间,谁也不敢公开言利,以免被目为小人!直至近代,这句咒语仍然是儒家顽固分子打击洋务运动的有力武器。

4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的时候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45、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决没有不兑现的时候。  

46、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地调整,补充以使用不同时期生存的需要。比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虽然我们今天说他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异化,但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是建立在对董仲舒这种异化儒家思想的认同之上的,并且促成了儒家思想一统中华官场两千年的局面。

47、  人性与天理同源同流,但人性又被后天的欲望所遮蔽,因此人要达到最高境界,就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催生了所谓的“吃人的礼教”。既然理生万物,那么认识世界就要“格物”,只有“格物”,才能“致知”,这就是理学的认识论。

48、国务院为中医正名:三药三方就是“特效药”!与全球分享

49、“禮”是会意字,从示,从豊。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礼。  

50、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国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51、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52、但更普遍的是,礼作为氏族成员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主动“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谁是谁非则是次要的),从根本上预防一切争端和犯罪。诸如防止氏族成员之间不和睦、防止一味争利而忘义、防止淫佚而乱于族、防止同姓通婚、防止不尊重长官、不孝敬老人等等,这对维系氏族社会起了极大作用,当初不乏积极意义。

53、家庭之外没有温室,成长路上没有儿戏!(值得家长都看看)

54、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弯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表现出非常奴性的种种肉麻丑态(见《论语》第第十),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的画像,所以被当时的人讥作谄媚君主(《论语》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儒家的奴性软化思想和君主的专制独裁政治,实有密切关系。

55、孔子认为天是存在的,是有意志有智慧的,天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因此人在艰难困苦是需要天的支持和信任,天是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寄托,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但天不能代替人事,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主宰。

56、周礼当初就是极其繁琐的。武王克商之后,周公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就是立即着手礼乐制度建设,以确立新的统治秩序。他先根据周制,把夏、商流传下来的诸多礼节改造成“曲礼三百、威仪三千”,形成一整套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交际往来必须遵守的极为细密的礼仪制度,可谓繁琐至极!这些礼制分为吉礼(祭祀礼仪)、凶礼(丧葬礼仪)、军礼(行军打仗、田猎、阅兵礼仪)、宾礼(诸侯朝见、聘问、会盟礼仪)和嘉礼(婚冠、生育、庆贺、宴会礼仪)五大类,并根据贵族们不同的身份地位,配上不同等级的礼仪和相应的音乐,形成一套繁琐的礼乐制度,以体现贵族等级区分。此外还制定了极其完备的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典章制度。后来的儒家学者统称之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57、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58、孔子至今被尊为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于他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广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59、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教,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天,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60、  秦始皇“焚书坑儒”让儒家遭到毁灭性打击。汉朝之初奉行道家的无为政策,儒家仍然处于蛰伏状态。道家无为政策虽然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但帝国的权力分散,“七国之乱”严重威胁皇权。因此,强调秩序的儒家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就成了时代的选择。

61、陈来:我研究的时代是前轴心时代,也就是前哲学时代。延续性文明从夏代开始,对这个时代,我们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所以,我就大量学习、利用了西方人类学的著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美历史学家在各个地方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人类学一定是以经验调查为基础的,所以,这些理论不是凭空写出来的。但它们要从特殊上升为普遍,要从经验当中提出一个普遍模式。

62、  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63、  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强烈反对理学的“格物致知”。在他看来,心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心就是理。既然天地万物都存在自己的心中,那么体认宇宙终极之道,只需向内自省倾听心的声音即可,不需要艰苦繁琐的“格物”,因为格物无法致知。

64、公元前1046年1月,万众一心的周人在姬发、姜子牙率领下,会同天下诸侯,与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商军数量虽多,可是人心怀怨,士无斗志,未等交战,前锋部队突然倒戈,攻入城中!商纣王子受辛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这是周人坚持实行仁德政治带来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

65、我是会意字,从戈,从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

66、                             

67、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  

68、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北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女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69、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门”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行不表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70、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71、  “中庸”就是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72、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读《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我是有一种震惊感的,感觉陈来老师研究的跨度太令人震惊了。他的研究深入到了中国古代史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文字学的领域。

73、不过,古公亶父只是创建岐周文化的先驱,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才是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也才成为孔子及其儒家极力推崇的千古圣人。从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沃野,中经季历、文王姬昌,至武王姬发,大约一百二十年。古公亶父死后,儿子“季历(文王之父)立,……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是即季历仍能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以归,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祖父)初以“西伯”头衔相笼络,仍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将其杀掉。

74、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75、从三皇五帝到周人克商之际的周部落时代,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正是从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演变为农村公社制国家的社会。这个时代,国家和阶级虽已产生,但不必就是残酷至极的奴隶制国家,而是农村公社制国家;社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基本保留着原始民主和平等的农村公社,公社内部也仍然“民俗相亲、出入相友”、“和协辑睦……敦庞纯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只是多了一个凌驾于各公社之上由军事首领专制的原始国家政权,负责协调部落矛盾、组织军事行动、征收贡赋徭役而已。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社会,其特征就是在国家统治之下长期保留着农村公社传统。

76、抽象地讲,儒家的道德文化中有不少高尚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但更多的则是迂腐、虚伪、冷酷的东西,数千年来危害不浅。

77、不过,尧、舜、禹、汤虽然也是儒家“祖述”的对象和思想来源,但由于他们的年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因而只是儒家学说产生的远源;只有孔孟本朝的先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时代创造的岐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才是儒家学说最直接、最亲切、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源头。儒家要恢复的就是岐周时代农村公社农夫与贵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礼制”的社会。礼是农村公社时代的制度、风俗(虽然经过周公等人改造),直至春秋后期,先民在公社中的民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失,村社互助礼让的生活风俗仍然依稀尚存,不然,孔子何以还能“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78、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么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79、  一部儒家思想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思想变迁史。

80、治国像治病,如果把礼治比做“未病先治”的中医,那么法治就是“病而后治”的西医。“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汉书·贾谊传》)。据说,礼是治本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法是治末的,只在人们犯法之后才处罚。儒家因此表现出重礼轻法、以礼代法的片面倾向,即便对已经犯有罪错的人,也主张教育者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化对方,法制在儒家学说中是没有地位的。

8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82、仁而有序: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83、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84、浅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仁义”二字,天地大路出于“仁义”,“仁义”是为人的前提和关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一个谦谦君子的重仁义而轻于利。孟子的“仁义”观念在孟子的基本上,有着非常大的引申和自主创新。“仁义”既是社会道德观念的规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社区实践活动当中。心存仁德的心怀感恩,去搞好每一件事,去与每一个人的和睦相处。具有着“居仁由义”的大慈大悲,方为高尚品质的人。

85、宗法社会最怕发生男女关系问题,因此儒家对这种“男女之大防”特别用心,一直有“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等缺乏人性的道德禁忌。如《礼记·曲礼》规定:男女不杂坐,不互言内外,不互相授受,不能握手,不同行路,不同手拜(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不同用器,不同寝席衣裳,不同乞假,无烛不夜行,男女无媒无币不相交亲,男女丧服不同,不相问病,非有大事不入家门,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女各为伯仲。幼童也要男女有别:“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女子十年不出。”(《礼记·内则》)。寡妇必须守节,不得再嫁,不得夜哭;寡妇之子不可为友;嫂叔婶侄不相抚问;亲子同胞不得聚会;夫妻也不得随便接近,等等。如此严格的“男女有别”不近人情不说,恐怕自古无人能够真正做到!人们都说中国人很“封建”,但背地里却三妻四妾、生出十几亿人!

86、“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87、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

88、  “文化没必要一味与国际接轨”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道一商学院认为我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特别强调与传统接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89、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比较接近和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模式。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原生的经验,回到原生的夏代、商代的生活,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并选择人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弗雷泽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但他梳理的现象比较适合我们的研究对象,对我们处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他谈到从巫术到宗教,可能有的民族就停留在巫术阶段,而没有到宗教阶段;从宗教再进一步发展到什么阶段,他也没有讲。尽管,他所研究的那个阶段是基于特定地区经验的总结,但对我们仍具有启发的意义。

90、一开始,我就想单纯做儒家思想的探源研究,因为,我感觉以前的相关研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那些研究,一种是把它归结为对“儒”这个字的研究,另一种关注“儒”作为职官的讨论。这容易把儒家思想根源的问题,混淆为“儒”的字源问题和职官问题,而和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所以,我在写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讲这些,而且把儒家思想放在整个三代文化、古代文化的演进中,放在整个文化的脉络里来进行讲述的。

91、诸葛长青: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92、智,会意兼形声,“知”的后起字。从日,从知,知亦声。

93、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

94、周公的这些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当初可能紧扣现实政治,“末尝离事而立言”。但时代变了,儒家死守所谓“周公之礼”,脱离实际,盲目崇拜,出现极端化、片面化倾向,某些东西显得非常保守、落后、愚腐和不合时宜,这对民族精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批评说,儒家礼教是用“数不胜数的礼仪枷锁卡着中国人从胎儿到死祭的生活。琐碎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95、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奴役。

上一篇:晴天歌词表达了什么(简短2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晴天歌词表达了什么(简短21句)
  • aabb式的词语有哪些(简短41句)
  • 读书笔记摘抄15篇(简短44句)
  • 经典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简短56句)
  • 既也造句二年级下册(简短30句)
  • 用鞭辟入里造句(简短35句)
  •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简短63句)
  • 霍乱时期的爱情(简短40句)
  •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简短76句)
  • 非常霸气的高三励志语古风(简短56句)
  • 50个比喻句短一点(简短49句)
  • 六月六日是什么日子(简短82句)
  • 幼儿园对老师的感谢语(简短81句)
  • 非常霸气的高三励志语2021(简短40句)
  • 裸婚时代服装赞助商(简短45句)
  • 只要就造句三年级造句(简短11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儒家思想是什么(简短96句)
  • 晴天歌词表达了什么(简短21句)
  • aabb式的词语有哪些(简短41句)
  • 读书笔记摘抄15篇(简短44句)
  • 经典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简短56句)
  • 既也造句二年级下册(简短30句)
  • 用鞭辟入里造句(简短35句)
  •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简短6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