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明代陈子龙《渡易水》)
2、典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②宓妃乃伏羲帝之女。曹植素爱甄宓,欲求之。无奈曹操把甄氏赐予曹丕。甄氏死后,曹丕将她的玉缕金带枕赐予曹植。后曹植(魏王)途经洛水夜梦甄氏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物,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孙权(182-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7、作用:表达诗人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8、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9、典故,或称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10、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刘禹锡《金陵怀古》)
11、作用:诗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同时,暗示自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希望南宋有更多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说到典故,就要说到成语,人们通常都将典故与成语连称。其实,典故与成语尽管有交叉之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成语没有典故义,不是典故。有的典故固定为成语,也仅仅是它的某一表现形式。例如,“守株待兔”既是典故又是成语,但这一典故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守株”、“株守”、“守兔”等,不过它们就不是成语了。成语是语言的固定组合,是从形式说的,而典故是就内容说的,它的语言表现形式非常灵活,往往不是固定的,有的融化在一句或两句中,有的甚至不是一句话,而只是简单的两个字。
14、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15、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16、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7、其他诗句: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李益《统汉烽下》)
18、典故:“归雁”,“鸿雁传书”指通信。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19、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20、典故:“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徕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二、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1、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4、其他诗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作用:表达相互关切之情。
6、2高考小说知识要点清单
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B解析:杜郎指杜牧
8、“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俊荣整肃,感叹到“生子当如孙仲谋”。
9、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一一《无题》李商隐
10、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11、桃红柳绿春开瓮,细雨斜风客到家。美人千秋今安在,留得玉液饮菊花。桃红柳绿艳阳天,风霜雨雪又一年。游子寻梦梦不见,物是人非事已迁。
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3、③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1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5、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6、典故: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刻画词人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紧扣前文的“少年狂”。
1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8、《野望》王绩(八上)“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9、《渔家傲秋思》(九下)“衡阳雁去无留意”
2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三、诗词中用典指的是什么?
1、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用得着的。
2、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3、2高考议论文基本模式及变体(下)
4、典故:采薇,采食野菜。《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5、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6、昭王灵气久疏芜,今日登台吊望诸。(明·汤显祖《黄金台》)
7、其他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汉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遂留半年而归。”后来,刘晨又进山找那女子,但仙凡路隔,再也不能相见了。据后人考证,刘晨隐居在天姥山脚的刘门山(今新昌县),娶妻生子;而阮肇则看破红尘,云游四方,不知所终了。)
8、例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析)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典故:“八百里”运用典故,写的是出战前的给养准备,充满豪迈热烈的气氛;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
11、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12、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13、哲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旧更迭、季节交替、时间变化的自然理趣。
14、运用庄周梦蝶,蜀国国君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南海鲛人眼泪化为明珠,宝玉埋藏地下生烟的典故。
15、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
16、①晋贾充女午悦韩寿,其婢为致意,韩乃逾墙与之私通。午偷武帝赐充异香赠韩。此香著体,数月不散,终被充发觉,遂以午嫁韩。后以“韩寿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比喻男女暗中通情。
17、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②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拜访陈登后,刘备对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比喻谋求个人私利而无远大志向。
四、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1、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3、典故:“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4、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卢肇《杨柳枝》)
5、高中古诗词中常见典故
6、故人心尚永,故心人已变。
7、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8、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9、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元代无名氏散曲《中吕·朝天子》,不读书最好,不识字最高,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小学,修身则大事,智和能都不及鸦青钞。开头二句即是反语,后面则是以反常观象以映衬反语,极尽挥洒斥骂之能事。
11、刘勰《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专讲用典。他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可见,用典的首要目的是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例如萧统《文选序》:“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首句是引用《毛诗序》的话,表明这个观点是有所本的。次句是一联对偶,上半联也是引用《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萧统再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12、杜甫诗连用八名酒仙的故事。贺知音醉酒时骑马如乘船般。汝阳王李琎(唐玄宗侄儿)要先痛饮后再入朝。左丞相李适之被罢相依旧豪饮。宗之饮酒后则更加潇洒俊逸。开元进士苏晋长斋信佛却噬酒。李白沉香亭作诗仍狂饮斗酒。张旭作书亦要饮三杯。布衣焦遂饮酒后则更为善辩。
1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