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句摘抄网
菜单
句子大全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美文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法家思想核心(简短61句)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3-12 10:53:52 点击:59次
好句摘抄网 > 句子大全 > > 法家思想核心(简短61句)

法家思想核心

1、作为君王,要做的是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通过赏罚机制,使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去担任合适的职务。

2、悌指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某人有困难了,要伸出援手积极帮助。

3、个人认为核心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大陆文化。

4、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5、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 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中的胜利。(法家思想核心)。

6、桓范明确提出“慎刑”主张,反对统治者的酷刑滥杀。他珍重人的生命,“以为人命至重,一死不生,一断不属故也”。刑罚是残酷的,一旦无辜者受刑而死,便不得复生。他说:“夫刑辟之作,所从来尚矣,圣人以治,乱人以亡。是以古昔帝王,莫不详慎之者……罪若有疑,即从其轻;此盖详慎之至也。故苟详则死者不恨,生者不忿;忿恨不作,则灾害不生;灾害不生,大平之治也。”就是说,如果罪不至死而判刑致死,结果是“死者含恨,生者含忿”;一个社会如果忿恨并作,那么灾害就会不断发生,就不可能有太平。如果罪若有疑,即减轻判刑,结果是“死者不恨,生者不忿”,忿恨不作,则灾害不生,灾害不生,社会才可能太平。为此,桓范区分了法家的刑罚与儒家的刑罚之不同。他说:

7、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8、怎么来看待《商君书》中的驭民之术?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驭民这种统治术,都是要全面批判的。中华文化中确实是有糟粕的,这个的确是事实,我们不回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鉴别善恶的学识。但是《商君书》和法家思想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认知,鉴别其中善的一面,即正能量的一面,剔除恶的一面,即负能量

9、义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义,就是说遇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时,要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对任何人都要讲义气,要有仗义之心。

10、法家被认为是从儒家学派里分离出来的一个学派,同时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学派的思想。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人进行了大力发展,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学派。

11、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百姓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相亲,不相贵,不相犯"。法家作为主要派别之他们对依法治国仍有深远的建议和想法,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并把法律作为强制按章办事的工具,这些体现了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集中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规则。

12、但与荀子不同的是人的自私自利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需要改变的。只是需要以法因势利导,赏罚分明。

13、学思行|在含忍与自由之间——论杨绛的文化人格

1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

15、智指智慧和知识,就是说,人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6、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17、这种“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已超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关系范畴,而是从社会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待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群体和谐、人伦秩序及人格境界。

18、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19、儒家一般主张德治为本,有德者有位。作为儒家倾向的人物,桓范很重视君德。桓范讨论君德,首先从“为君难”入手。常人大多认为做国君容易,可桓范认为做国君是不容易的。他先从人们对孔子“为君难”主张的批评讲起:“夫人君者,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柄,用人之才,因人之力,何为不成?何求不得?……故官人舜也,治水禹也,稼穑弃也,理讼皋陶也,尧无事焉,而由之圣治,何‘为君难’邪?”人们普遍认为,国君拥有赏罚大权,拥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只要用好各种人才,治国的各种事务都能完成,事事能做得井井有条,国君在位则安闲舒适,潇洒自然,做国君是容易的,因此孔子“为君难”的观点是不对的。桓范则赞成孔子“为君难”的主张,认为做一个理想的国君,完成国君的使命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桓范阐述了国君的使命。他指出,君主的使命如同“天”一样。天生育万物,施行恩惠,没有一物遗漏;国君治理天下,应如同天那样普惠万民而不遗漏一人,若“怀生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员首之民,有不沾濡于惠者,君以为耻”。桓范指出,国君的使命在于施惠万民,而要完成施惠万民的使命,国君首先要有仁与智之美德。他说:“是以在上者,体人君之大德,怀恤下之小心。……虑之于心,思之于内……虽黈纩塞耳,隐屏而居,照幽达情,烛于宇宙,动作周旋,无事不虑。服一彩,则念女功之劳;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决不听之狱,则惧刑之不中;进一士之爵,则恐官之失贤;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沮。”这里所谓“怀恤下之小心”,即指国君的“仁”之德;国君有仁爱之心,才可“服一采,则念女功之劳;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体恤人民的勤劳之苦。所谓“虑之于心,思之于内”;“照幽达情,烛于宇宙”,即指国君的“智”之德。国君有明智之心,才可对断狱、用人、赏罚之事的处置细致入微,没有差错。如果国君以仁心爱民,明智通达,就可施惠万民而实现理想政治,国君也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20、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字。居然把统治者,统治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哪怕你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所谓的“驭民之术”了。《商君书》可谓是集法家之丑陋和阴损之大成,读后令人不寒而栗。

21、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22、学思行|张颐武:年轻人热捧“入关学”的思考

23、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24、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就富强起来了。

25、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26、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27、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8、学思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闰土”在今天

29、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30、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3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32、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3、韩非讲“课群臣之能”,是讲对臣民的考核制度。韩非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考核制度问题。他认为用人取贤,是否贤者,只有在实际官位上考核才能知道。韩非关于课考群臣,以试其贤的思想,与其法以道为原则的思想相联系,具有积极意义,抛开君主极权的外壳,有其合理性。客观地考核,用公平的尺度课考,是结构合理及公正社会所需。韩非说:“官职所以任贤也。”就是说,官职本应由贤者出任。贤能之人管理社会,这与韩非所希冀的理想社会——一统与法的社会是一致,这也符合自然大法之道的要求。但是每个贤能之人与各个时期的法制又不是无矛盾的。所以韩非说,贤、势是不相容。既要重贤,又忌贤防贤,就是贤与法、术、势的冲突。韩非从其道与法关系和法治理想出发,最终偏坐到防贤而强调法、术、势的一边。结论就是在保证法治的前提下,韩非重视举贤。法在前,人在后仍是一种僵死的对待,这个法一般是扼杀人智、人能的。赏罚奖惩是结构社会所必须,通过奖赏与惩罚,引导社会有所遵行与克服,进而维系社会。在韩非之前远古时代就已有赏罚制度,《尚书》中有唐尧之时,三年考绩,或擢或陟。韩非特别强调赏罚的社会示范引导作用,他借用君权,加强赏罚的权威性,进而在社会推行。韩非还强调赏罚的唯一依据是有功,奖功行赏,无功受罚,在功过面前,赏罚一致,人人平等,赏罚要求公平公正。特别是他既讲罚,又讲赏,从思想方法上讲求全面性。这与韩非自己的整体思想有所偏激不同。

34、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35、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36、如何看待法家思想?我觉得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东周列国礼崩乐坏时代),出现的一种适用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这么一种思想。虽然这套体系里面有很多暗黑的统治术,一段时期内毒害了中华文化健康的肌体。但是法家思想最终还是融入了,汇集儒,墨,道,法等百家学说,发展出来的两汉经学体系,为后世所沿用。

37、 第二个作用 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38、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39、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于前476年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40、前面说过,桓范主张“德治为主”,反映在政治伦理方面,强调“民心”的至上价值,提出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的观点。他说:“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利之;利之之要,在于仁以爱之,义以理之也。”即治国的关键,在于获得民心;获得民心的关键,在于利民;利民的关键,在于以仁义之政来爱民、治民。要问仁义之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说:“德以为卒,威以为辅;修仁义之行,行恺悌之令;辟地殖谷,国富民丰;赏罚明,约誓信。”即治国要以德为先,以威为辅助;推行仁义和悦之教;还要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富民丰;也要赏罚分明,遵守诚信。这就是桓范仁义之政的具体内容。很明显,桓范“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与孟子、荀子的民本观点一致;其以“仁义之行”来爱民、治民的观点,与孟子的“仁政”思想一致。

41、法家思想随着秦朝的土崩瓦解,也就失去了它的市场。但是法家思想整合起来的这一套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的社会实践方法,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汉朝后来以儒学为中心,结合百家之所长,发展出来了一套经学体系。成为中国官学的核心,也被称为新王道。法家思想也像这么一涓长长的细流,最终融入了经学的汪洋大海!

42、道家学说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万物相辅相成,并非独立存在。以“道”为最高哲学思想,认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如果“道”被破坏了,那么,就是自取灭亡。

43、关于韩非的法、术、势的关系问题,学者多有争论,有人以法为核心,有人以术为核心,有人以势为核心。其实韩非的法家思想结构较厚,总体上他的社会之法依从于自然之道,任法而无为。法治社会是韩非的理想社会。按《礼记‧乐记》的说法,礼、乐、刑、政,皆为治道,韩非重刑罚,强调法、术、势结合的治术,是其刑罚以治的核心内容。从作为具体治术的法、术、势三者关系上来看,势处于核心地位。法律、法规、制度、法令是由官府制定,能否令行禁止,在于君主的威权。势重则法严,势轻则法不行。反过来,法的严格执行,树立起法制的绝对权威,亦即树立起国家与君王的威势。术与势的关系也是一样,暗箱操作的术,让百官战栗,完全听命于国家、君王,术治自身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术治的威力,造成一种威势,这就是国家、君王的位势。所以法律、法令、制度与位势是互为的关系,最终落实到位势的加强上;术治与位势也是同样道理,最终加强统治者的威慑力,形成国家、君王的巨大威势。刑政离开礼乐,这种治道是有偏的,维系社会不可能长久,当然只有礼乐而无刑政,也无法维系社会。韩非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44、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45、法家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附丽于政治体制的经济实利。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46、信指诚信,讲信用,是对人们基本的道德要求。

47、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48、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49、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对现代法律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家"与"阴阳家、儒家、墨家、明家、道德家"被列为"六家"。法家是顺应历史潮流而诞生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法家的崛起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法家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0、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51、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52、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臣民不附,汤武不能以立功。故兵之要在得众,得众者,善政之谓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于内,则兵强于外也。历观古今用兵之败,非鼓之日也。民心离散,素行豫败也;用兵之胜,非阵之朝也,民心亲附,素行豫胜也。故法天之道,履地之德,尽人之和,君臣辑穆,上下一心,盟誓不用,赏罚未施,消奸慝于未萌,折凶邪于殊俗,此帝者之兵也。德以为卒,威以为辅;修仁义之行,行恺悌之令;辟地殖谷,国富民丰;赏罚明,约誓信;民乐为之死,将乐为之亡;师不越境,旅不涉场,而敌人稽颡,此王者之兵也。

53、韩非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是社会运行的必然法则,这种法则具体化为法律、法令、一系列制度条文。韩非的法是社会之法,又是合于道的自然之法,其法制思想是较深刻的,有其合理性。这种法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强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他主张法律条文要由官府定出而公布于民,让民众无人不晓,大家共同遵行,体现公正性。这些都具有合理性。但韩非在强调法的强制性时则有法权为君主专制的倾向。由批评儒家礼仁治国而忽视法度的一面,走向了极权、专制的一面,忽视了民本、民权、民主的法制基础。其法成了绝对的外在强制。

54、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

55、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56、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

57、在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58、学思行|绸缪AI时代的失业潮——哲学之维的观照

59、学思行|数据、隐私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宪法创新

60、总之,桓范坚持“以道事君”作为臣德的大原则,把“竭尽忠义”作为臣德的应有之义,同时提出“大臣、小臣、外臣”的分类法,重视人臣的谏争之德,明显受到荀子人臣之四分法(即态臣、篡臣、功臣、圣臣)的影响。与荀子不同的是,桓范对人臣的分类独辟蹊径,提出了“外臣”一说,这是与他曾经督青州、徐州军务有关,深知手握重兵、镇守边疆的将领在处理君臣关系、边疆与中央关系之间的困境与艰难。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大臣、小臣、外臣在非正常的政治环境下践行臣德的不易,这都与作为学院派的荀子偏向原则性、理想性之视阈来讨论臣道有所不同。桓范的臣德论,既提出了为臣之德的应然要求和理想准则,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反思,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成熟稳重的个性签名(简短72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简短25句)
  • 关于思想的名言(简短27句)
  • 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简短47句)
  • 政治思想工作表现怎么写(简短91句)
  •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怎么写(简短93句)
  • 自我激励的核心是什么(简短35句)
  • 思想品德的名言警句(简短52句)
  •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简短53句)
  • 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简短24句)
  • 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评语(简短24句)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简短54句)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简短40句)
  • 尽力而为造句(简短32句)
  • 影视剧经典搞笑幽默台词(简短13句)
  • 100个顶级思维小故事(简短26句)
  • 巴尔扎克是哪国的(简短37句)
  • 人声鼎沸造句子10字(简短60句)
  • 哲理深刻的2字词语(简短58句)
  • 巴菲特投资语录103条(简短121句)
  • 最新句子大全

  • 法家思想核心(简短61句)
  • 成熟稳重的个性签名(简短72句)
  • 雨的古诗四句(简短30句)
  •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简短74句)
  • 赫本方脸为什么好看(简短27句)
  • 关于感恩报德的故事(简短71句)
  • 怀念六一儿童节的句子(简短55句)
  • 描写童言无忌的幽默句子(简短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