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谋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它的地位。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第三是外国文化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2、陶行知之所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个儿,是因为杜威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做准备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但杜威的理念是当时美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够实施的。可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根本没有存在的根基。
3、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4、“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而晓庄师范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的。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5、与杜威不同,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了,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6、“社会即学校”是指“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样,一直非常薄弱的国民教育便拥有了广阔的教育场所。
7、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当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能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惟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8、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了全面了解陶行知先生,系统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我今年1月把周洪宇的著作——《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福建教育出版社,1万字,2020年10月版)一书通读了一遍。
9、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10、准备轻音乐。(如:班得瑞音乐)进餐时放轻音乐,营造高雅、轻松的气氛。
11、课程链接丨淘宝口令¥hYZRbzEPi1V¥
1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13、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14、“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15、“生活即教育”不是要把生活与教育等同起来,二者的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6、准备适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学、利于孩子吃得文明,进餐时盘子碗能够同时使用,锻炼孩子用盘子吃菜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科学进餐。(如:学会了干的食物和流质食物同时吃或根据需要吃)
17、其“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知道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1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19、陶先生在该书“生活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有《生活即教育》文章专门对其进行了论述。周洪宇著的《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一书中第四讲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和第五讲生活教育三大原理,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阐述。
20、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21、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23、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24、生活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血脉相通。生活教育与封建传统教育、洋化教育是对立的。封建传统文化“以天理压迫人欲”,生活教育主张“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顺民之欲”,“要解放全人类”。
25、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26、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
27、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28、不要以为老太婆、小孩不可培养,只要有法子,只要能从他们迫切的问题着手。
29、六一活动几乎是每所幼儿园上半年的中心工作,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指定好活动形式及内容,幼儿是被动的实施。我园将”六一“活动以主题的形式,按年龄段做出符合幼儿年龄的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每天的活动赋予教育意义,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将活动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谁的节日?你想怎样庆祝节日等活动。让六一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因六一而快乐,成为了这次主题的真实写照。
30、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31、社会即学校,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32、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33、“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34、大家围着取水,争先恐后,有时甚至用武力解决。这种现象,假使是学校即社会,就可以用学校的权力来解决,由学校出个命令,叫大家照着执行。社会即学校的办法就不然,它觉得这是与全村人的生活有关系的,要全村的人来解决。于是就开了一个村民大会,一共到六七十个人,共同来做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到会的人,有老太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公推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学生做主席。我和许多师范生,就组织了一个顾问团,插在群众当中,指导我们的主人开会。老太婆说的话顶多,而且最扼要。他们在开会时学开会。结果,共同议决了几件事:
35、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
36、而目前,我国德育工作整体上内容单薄,方法简单,教育者主要采用“说教”的形式,灌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抽象道德条文,学生在机械记忆时很难真正理解,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亟待从说教式向生活化转轨。
37、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
38、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创办山海工学团时发明的一种通过发动小孩子或小学生充当老师来普及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讲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他把这些能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成为“小先生”,故称这种方法为“小先生制”。陶行知认为,“小先生制”是普及教育的最好方法。他说“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优点:有利于女子教育的普及;能使中华民族返老还童,使成人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不花钱便能接受教育: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白天学习,晚上教人。
39、“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须”。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40、“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41、杜威先生在美国为什么要主张教育即生活呢?我最近见着他的著作,他从俄国回来,他的主张又变了,已经不是教育即生活了,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他们是零零碎碎的实验,有好多教育家想达到的目的不能达到,想实现的不能实现,然而在俄国已经有人达到了,实现了。假使杜威先生是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42、20天津师范教育学考研群832994956
43、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44、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45、陶行知的“教育”范畴大致来说有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用他的话说,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是引人向上向前生活。第教育是生活的改造,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陶行之所说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又指社会生活,所以教育改造生活实质上是改造社会生活,即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和人类解放。
46、“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
47、外来的思潮中有些“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他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生活教育认为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的”。“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反对读死书、教死书的“书本教育”。
48、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倡“教育救国”、“科学下嫁”等,他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说,提出了彻底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口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
49、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进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
50、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51、“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52、问:为什么要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53、(4)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茶馆、豆腐店多出款,富户劝其多出。于最短期内,由村民团结的力量,将井开成。
54、我们每个人有“生”便会“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所以,“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使人们养成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习惯。正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后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55、“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56、在封建传统教育思想仍然在中国教育界占有某种支配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在生活自生活,教育自教育,两者渺不相关、毫无联系的情况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被引进到中国来,以反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是具有某种进步意义的,也的确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教育即生活”等主张毕竟是杜威针对20世纪初美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是美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且不论其政治倾向是否错误,哲学基础是否科学,即使其基本内容多有合理之处,也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真正解决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57、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 ”他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58、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59、“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60、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或信息化更高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会受到来自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或面临重大变革,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剧增,“远程教学”技术走进传统大学的校门,使学校里以往的热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让很多人可以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教育、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教育方式必将也正在走向多样化、多元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正适合这样的大环境。当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坚守在学校教育的阵地上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却可以引领我们应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复杂。
61、该书共分九讲:家世与求学经历,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教育改革与办学活动,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教育的具体主张,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生活教育的当代价值和伟大人格。
6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d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依照陶先生生活即教育主张,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国家谋富强,就要做谋富强的教育;为人民谋幸福,那么就需要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要做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芳香,指导我们思考教育、践行教育。
63、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是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面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64、“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65、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张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具有作用。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66、它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的,没有地位的。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这里,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他说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我们这里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67、②其次,社会进学校设置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68、在我园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级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过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个单线走的过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用主题课程统领全部的教育内容,在日核心经验的落实下,达到人人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使教育教学是全班教师共同实施的过程。班主任从过去的主要管理班务,转变到班主任具有培训指导本班教师的能力,具有全盘把握和协调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调动和促使本班教师有团队精神的能力,具有带动本班教师落实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级主任从过去的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和被动管理,转变到具有大局意识的管理者,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形成横向互动,三个年级主任之间又形成了纵向互动。
69、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