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章的开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先交待自己的心情,然后交待自己的行踪。如写记叙文这样的开头就很值得学习,有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考试过后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宿舍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学校里日日走过的‘洗马池’,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操场上同学们的欢笑声,已经听不见了,室友在宿舍里听着mp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衣裳,带上门走到阳台上。”这样的开头就将自己因考试心情不好而渴望排解烦恼的心理充分地表达出来。当然课文中有无数的写作技巧,无法一一列举。其实,我们希望学生的开头能写到像一个作家的开头。让人一读后,有某位作家的风范,这样的作文会给人独具一格的感受感情、结构、语言三者是统一的,或者说情感借助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学研究到最后,应该是语言,就像物理学、经常学研究到最后是数学一样。教师课堂上往往是分析文本内容多,分析句式、词语、结构、标点等语言形式少,只是让学生去悟,或强加给学生某种结论,但不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获得的。只有通过语言的阅读、品味、碰撞才能体会语言 背后的东西,如孙犁的语言。(余光中的诗歌模仿虞美人)。
2、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一个人呆呆地坐着,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想出去溜达,却又总不知道该去何处。
4、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5、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6、所以,纳兰容若开篇的“乐府”二字是包蕴很广的,你可以想象那是上古雅乐的悲沉凝重,也可想象它是汉乐府的古朴凄凉;你可以想象那是众器合奏的场景,也可以想象那是一个人的浅酌低唱。或者那干脆就不是音乐,而是吟咏诗词文字的声音。
7、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
8、不必会写诗,只需学会关于诗的知识,学生就成了合格的欣赏者,被文凭确认为有修养、有审美能力的人。以这种“博学的错觉”去读余光中,则谁表现得不够诚惶诚恐,谁不“于心有戚戚焉”,简直会有一种罪恶感。
9、据学者何敏芳梳理,《乡愁》始见于1981年出版的《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时事出版社)。1982年,流沙河先生主编的《星星》杂志对余光中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称其为“浴火的凤”。与此同时,学者李元洛也在媒体上力赞《乡愁》。1988年,《余光中诗选》出版,该书后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10、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11、探究一: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态度及忧乐观。
12、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1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4、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5、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变成“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16、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17、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8、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19、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20、课外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体会作者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21、译文一:雾气中的松树白汽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22、唐小林,四川省宜宾市人,1959年出生,自由撰稿人,现居深圳。出版有《天花是如何乱坠的》文学评论集。在《山西文学》、《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作品入选《2014中国杂文年选》、《2014中国随笔排行榜》等多种选本。2012年6月,获《文学报•新批评》“新人奖”。2015年10月,获《文学自由谈》创刊30周年“重要作者奖”。
2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24、明确: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
25、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26、——王勃《滕王阁》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7、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28、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来源:学科网)
29、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0、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朗读者和听众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可以将停连分成十种基本类型,即呼应性停连、区分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分合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判断性停连、转换性停连、生理性停连、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类型不同,停连的位置也不同。
3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3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3、(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4、余光中在“炼丹”的过程中,不仅喜欢掉书袋,而且还特别喜欢自造一些文白夹杂的生词,使用一些不伦不类的比喻,仿佛没有这些,就不能显示其文字的“高大上”。如:“撒盐于烛之伊始”,“其实所谓灵感,多半是潜思具想之余的豁然贯通,‘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蓦然惊见,绝少不劳而获。”“那一天重到关山,已晡未暝,一抹横天的灰霭遮住了落日。”“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然不绝,你已经越陷越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
35、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6、下阕写月光引起作者的无眠,作者为什么会“无眠”?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37、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8、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9、在对《乡愁》的集体推崇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写出如此佳作的余光中,为何其他作品不能同样脍炙人口?照此路数写下去,岂不著作等身?
40、“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41、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42、江南的乡愁是什么?是雨巷青石、老宅幽深的古镇?是杏花春雨、芦鸡白鹅的村落?还是小河上矣乃作响的乌蓬船,旗袍女子手上的油纸伞?有太多的作者,把对江南的思念,化作烟雨朦胧的梦境,如一幅幅纯美的景物画,从心里流淌至笔端。
43、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44、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5、散文的结构更是各有其特点,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写作结构特别值得学习。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结尾“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这里转换视角,通过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6、而现。描写爱情的诗句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7、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的线索。③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其他的象征义。⑤揭示文章中心。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8、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49、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如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通过对四季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心目中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反复和特殊的意象,将祖国在艰难中复苏的形象描写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5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来源:学科网)
51、大陆在那头描写对偶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2、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53、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变成现在“我”和闰土式的隔膜?作者在这种对比中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54、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5、(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阅读旁批精读第2段,教师可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圈点批注”。
56、(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来源:Zxxk.Com)
57、在句式上,余光中则取径《诗经》,这也是“五四”以来的旧习。为“砸烂孔家店”,时贤虚拟出一个民间传统,提出诗人要向“活的语言”学习,《诗经》因此被批准为模板。似乎只要“明白如话”、多用叠词,再加上句式反复,则作品即拥有了“人民性”,获得了成为好诗的准入资格。百年白话诗,类似的“伪民歌”层出不穷。
58、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而在生活旋涡中争斗。
59、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60、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61、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62、示例:所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了荒村、冷风、阴晦的天气;后者选取了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矫健的少年等。
63、把东施说成是西施,把蘑菇说成是林芝,忽悠读者的友情吹捧,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梁实秋先生曾言过其实地飙捧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有学者继而跟风,称余光中是“第一个揭橥变革五四现代散文的旗帜”,其散文“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面对这些天花乱坠的谀评,余光中居然欣然接受,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得道成仙,甚至毫不肉麻地大言不惭:“他(余光中)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恋的作家就像恒河沙数,多如牛毛,但像余光中这样,把自恋当成宠物来欣赏,进而不断地自我反刍,并且总是不厌其烦地自我炫耀的作家却并不多见。余光中自己赞美自己说:“我的所谓‘自传性的抒情散文’,该从一九五八年在艾奥瓦所写的《石城之行》算起。不料无心插柳,却后来居上,比诗园的花圃长得更茂。收在《逍遥游》中的八篇抒情散文,其最早的一篇《鬼雨》,严格说来,只是我的第二篇此类作品,但其为成熟之作,却远非我的第二十首诗所能比。”
64、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65、亲亲的张开你的手,让爱在此刻停留。有波澜不惊的爱情,我陪你看流年的风景。
66、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来源:Zxxk.Com)
67、 看着窗外爽朗的晴空,想起了曾经的春给人留下的无限憧憬,夏绽放的不加修饰,秋浓彩重笔下的厚重沉淀,冬苍茫沉寂下孕育精华的延续。忽然有一种想仿写四季的冲动。
68、(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来
69、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来源:学_科_网)
70、提问(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71、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72、我想大声告诉你,你一直在我世界里。我们都说过无论以后怎样都要好好的,不要忘了当初有些天真许下的承诺!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73、明确:闰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代表着时代的黑暗,诉说着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时,专制制度下的人变得麻木、迷信,这无不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头。
74、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75、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76、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