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3、(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4、(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5、他一点儿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6、释义: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7、提示: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
8、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常与敏而好学连用,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0、(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1、(示例):这些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假药,就是为了赚黑心钱。
12、(拼音): shī xīn zì yòng
13、(示例):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
14、(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15、☞刘烨不敢认16岁亲儿子:谁生下来就会当爹?太扎心了…
16、你将与卡门、卡梅利多、贝里奥还有很多好朋友一起
17、(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18、(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19、(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20、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21、释义: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22、(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23、(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24、(示例):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的行为,这些不足为训。
25、(解释):刊,古代指消除刻错的字;不刊意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26、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27、(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28、提示:并非褒义词。不能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29、(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30、出处: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1、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32、(释义):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丢人或者感到耻辱。
33、(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34、(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35、(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36、(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37、释义:指不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没有出息的子孙。
38、出处: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39、(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40、(示例):这些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假药,就是为了赚黑心钱。
41、出处: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42、提示:不能理解为死的很惨,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43、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
44、释义: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45、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当官不挠贵势,执贫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46、(示例):他只要一着急,说话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话来。
47、(误用):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混淆。
48、(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