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受父亲程松的影响,是一个鉴定的爱国者。力主对金抵抗到底,报仇雪恨,不能和其议和。他两次上书皇帝,陈述这一主张,就算是被罢官也没有影响。宋孝宗时,以大臣汤思退为代表的大部分官员主张议和,但朱熹当时为南岳庙监,却上书说: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后来被汤思退进谗言,除去了他武学博士的称号。
2、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朱熹简介及生平事迹)。
3、那么,建瓯博士府的原貌格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4、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朱埜已过世17年,辅佐侄子朱鉴的重任,当然落在朱在身上。于是,朱在遵父遗嘱,带同朱鉴自建阳迁居建安(即今建瓯),在高门外建造祠堂奉祀朱文公。立文公先生祠堂于郡治之东,家人也随居其侧,尝题门符曰:“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贻谋”。(贻谋:即指遵从父亲的遗愿)(见《朱在圹志》)南宋宝庆三年正月建成,祀文公神主于其中。
5、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当年的这座博士府,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高约六米,中间高悬“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东边题有“景星庆云”。西边题有“泰山乔岳”朱底黑字。大门两边挂有一幅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考亭理学名家”。坊下左边设有门房,过去置有库子(即今保安或门卫)4名轮流植守;右边是轿房(相当于现在的配有专车),置有雅轿一乘、轿夫4名,供博士出行之需。
6、朱熹尺牍书法作品《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请游客做好防护措施及自备常用药品,以便应急之需。
8、 本行程已是特价行程,若持有相关证件可享受门票优惠者,均不退不补。
9、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10、朱熹的学术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主要观点如: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且理在先,为主;气在后,为客。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人欲”要服从“天理”。“朱子学”作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南宋晚期立于官学后,在元、明、清三代一直作为官方哲学,进而作为科场程式。同时,朱熹的学说也影响到日本等东亚、南亚各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11、朱熹认为,人性,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们的物质欲望应该承认,对佛教中“无欲”有所怀疑,万事万物都必须根据理才能成功。
12、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3、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庄泉文化礼堂设有朱熹文化馆和朱氏历史名人馆,其中,朱熹文化馆设在文化礼堂二楼,占地约70平方。展馆主要展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平时事迹,由朱熹年谱简编、朱熹箴言、朱子家训、朱熹简介、朱熹生平纪要、朱熹诗词鉴赏、后世点评、朱熹教条等部分组成。
15、《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16、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17、(独家策划)“36条街72条巷”,这是芝城最有文化的一条老街!
18、致力于学术研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乐律、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19、首先,与古代绝大多数的士人一样,朱熹的书法启蒙也来自家学。朱松爱好金石,有所收藏,这对朱熹具有影响意义。同时,朱松出于对先贤的景仰之情,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先贤墨迹,特别是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日后的书法价值取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可通过朱熹本人的传世文字得到印证: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得故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所增益者,凡数十种。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前,不待披筐箧、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度简朴,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帙,亦以意所便也。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
20、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1、 一天的研学,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到西沱蕴藏的无限魅力,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中学习,领悟到了实践性体验式学习的真正意义。
22、建瓯的博士府在建成之后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23、高祖父程羽由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24、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25、咨询QQ:254515888635493289
26、2018年4月22日,期待已久的第二天展眼已至。同学们乘车赴往车溪民俗风景区。在谭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造纸坊、酿酒坊以及制陶坊,体会到了土家村的浓厚风土人情。上午11点整,同学们来到一个茶楼,观看了一场由土家村民所带来的精彩表演。纵使中途不幸遇上大雨,封住了出山的路口,同学们不得已在车溪村度过了8个小时,但期间村民们的纯朴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同学们也用心体会到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淡泊超然。
27、 随后孩子们向父母行礼,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受到了感恩父母,传承孝道的无声教育。
28、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流毒颇深。
29、墨子生前担任宋国的大夫,负责教育宋国的皇室子弟,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者。同时他还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派。
30、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31、入乡随俗,建瓯宴席里的这些“术语”你知道几个?
32、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两宋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与重视文化建设的高峰,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朱熹崛起于南宋中前期,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近七八百余年的封建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33、4月23日,随班听课的第一天,清晨6:我校同学们准时来到操场,与临沂一中的同学们一同参加了升旗仪式。升旗仪式上,临沂一中高一学生代表发表演讲,畅谈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慷慨激昂的演说引起了场下的共鸣。而后校长的演讲围绕近期的热点话题——中美贸易摩擦展开演讲,剖析中国局势,联系中国历史,并从而鼓励同学们承担起国家未来的重任。如此“别具一格”的校长讲话,着实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随后,同学们跟随学伴进入各班教室聆听了三节课。
34、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初,谥“文”。《宋史》有传。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词有《晦庵词》一卷。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35、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36、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37、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坐落于武夷山五曲之畔的武夷精舍。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南平的朱子学学者们编了一本系统介绍朱子生平与思想、学术的书《千秋吟颂朱子故事一百集》。 南平是朱子的故里,他在这里出生(朱子出生于尤溪,尤溪的行政区划原属南平,后划入三明)、生活、讲学、著述半世纪之久,与这里的山水和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理学的种子深植于这片土地之中,深植于这里的民众心中。所以,这是一方懂理的大地,是一群讲理的民众。 当年朱子在武夷山地区讲学授徒,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生中建宁府籍的多达70余人,邵武籍的30余人,南剑州籍的也有7人。总数多达100余人,居全国之首。其中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一门四代,号称“蔡氏九儒”。刘爚、吴翌、熊节、游氏兄弟、祝穆、詹体仁、李方子、何镐等,或为卫道功臣,或为理学干城,或为忠臣良吏,或著述等身。他们大多都在《朱子语类》中有与朱子请益、讨论的记录,这些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著作,有些著述至今依然传世,而他们的著作几乎都与朱子和朱子学有关。
38、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39、 最后,由陈小霞带领大家参观朱熹博物馆,她详细的介绍了朱熹的生平事迹及尤溪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精彩的解说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40、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不仅读得动情,看得认真,听得仔细,更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1、 傍晚回到学校,学校邓主任为我们重温通天街,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巴盐古道的昔日荣光与今日遗迹,慨叹着劳动人民的艰苦付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对西沱深深的爱慕。
42、 14:30许,崔书记带领师生参观西沱古镇。淅沥的细雨滴滴答答,这里古朴的青石阶,高雅的建筑,不愧使之成为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重临云梯街,仿佛重回千百年前,眼前浮现出不复往昔的热闹非凡、繁荣兴盛,拾级而上,垂直于长江沿岸的布局,不禁感叹西沱人民的智慧。在巍然耸立的“西界沱”牌坊下,全体师生留下充满欢笑的合影,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43、4月21日下午,此行的第一站,同学们来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正值台儿庄大战胜利八十周年,同学们凝望着将士们遗留下的残缺头盔、水壶、腐朽的枪支,轻抚过弹痕累累的石墙,缓缓走近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松柏长青,英魂不朽。场馆外,一串串洁白的千纸鹤在风中摇曳,联结成网,轻轻咏叹着那场敌强我弱的悲壮鏖战。
44、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瓯的朱子祠建造已近200年,破损严重。给事中陶伟、御史蒋彦禄和都指挥师佑等合力重修,工部尚书、里人少师杨荣为朱文公祠落成写了碑记。到了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府刘铖刚到任就前往祭拜,见朱子祠又小又破,而祠旁空地高旷,加上开国侯朱在也很破朽的故第,归并在一起,重建朱子祠。中为大堂,计5开间,扁题“道家渊源之祠”,祀文公神位于其中,以蔡元定、黄干、真德秀等人配享。堂前两侧建有庑廊,前为重门,第一道门临街建筑,与照墙相对,将大路围入墙内,东西两端设有门障,平日封闭,行人一律绕墙外南侧小路通行,每逢年节祭日,才开门放行。祠后建聚奎阁,左库右庖,亭池俱备,十分壮观。
45、高祖父程羽由汴京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父亲程珦是木兰县令,103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
4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童伯羽,字蜚卿,建宁府瓯宁人,师事朱熹于武夷精舍。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一生不仕,潜心理学,著有《四书集成》,诸经俱有详解。朱熹曾应其邀请,造访其庐,为其堂题匾曰“敬义”,一时传为佳话。故乡人称童伯羽为“敬义先生”。
47、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朱子十分强调《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而在为学宗旨上又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认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8、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