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这首诗视为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也无不可,然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
2、孩子们有着奇妙的想象,“如果我闹着玩儿,变成一朵金香木花,长在那树的高枝上,在风中笑得摇摇摆摆,在新生嫩叶上跳舞,妈妈,你认得出是我吗?”
3、《园丁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
4、爱是泰戈尔人生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爱的无限延伸是贯穿泰戈尔哲学观的生命。他认为爱是包围我们所有现象的终极意义。他追求与梵合一的境界,认为与梵结合的第一步必须是爱,爱不只是感情,爱也是真理。在爱的过程中,人格找到了最高的实现。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象一股新鲜的血液,流贯在泰戈尔诗歌的血脉之中。“当我死时,世界呀,请在你的沉默中,替我留着‘我已经爱过了’这句话吧。”(《飞鸟集》227),这可谓是他的一声对爱的执着追求的最好注脚。
5、第二节六行诗只有一句,着重写爱情在时间上的永恒。
6、此次访华期间,正值泰戈尔的生日,梁启超在为他祝寿时,给他赠送了一个中国的名字,叫“竺震旦”,“竺”是中国对印度的古称,而“震旦”是印度对中国的古称,这就体现了中印文化之间的交融。
7、最后五行为一句,总括全诗的所有意象,总括世间所有的爱情,像百川归海一样,汇聚成诗人自己的爱情,献给情人。
8、《飞鸟集》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 ,对于中国的“小诗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9、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泰戈尔《吉檀迦利》
10、《新月集》体现了诗人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生存态度,作品采用了孩子、母亲、诗人的三重叙述视角,将目光转向普通人,通过对儿童行为、心理及情感的关注,释放心中压抑的思想和情绪,歌颂爱、人性与自由,为自然景观附着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1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2、在两人最难的时候,妻子曾卖掉自己的首饰养家,这让泰戈尔十分感动。所以在一生中,泰戈尔一共给爱妻写下了27首诗作,大部分收录在他的《怀念集》中。
13、 As I gaze on your face, mystery overwhelms me; you who belong to all have become mine.
14、公元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泰戈尔一生著作等身,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诺奖的第一个亚洲人。
15、某日傍晚,微醉之后,我滴滴打车回家,看到女司机开车的时候,两只手和胳膊,洁白有力,像吸盘一般温柔有劲,蛮蛮的握住方向盘,奔驰在回家的路上。多么美好,生命之树常青。
16、泰戈尔,他获得过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出身家庭算富裕,可以说泰戈尔是从小受到了家庭的熏陶,13岁就能吟得好诗,而且他的诗歌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说他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他对文学方面特别热衷,热爱。
17、 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地主家庭。8岁写诗,毕业于伦敦大学。20世纪初他直接参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他的著作卷帙浩繁,体裁多样,主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和《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和《戈拉》。其作品大多反映英国殖民经济下的印度人民的苦难生活。
18、 “当我做女孩子的时候,我的心的花瓣儿张开,你就像一股花香似地散发出来。
19、And renew his life like a flower underThe cover of thy kindly night .
20、 Heavens first darling, twinborn with the morning light, you have floated down the stream of the worlds life, and at last you have stranded on my heart.
21、1913年,泰戈尔凭借作品《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沉船》:
22、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23、 小花问道:“我要怎样地对你唱,怎样地崇拜你呢?太阳呀?” 太阳答道:“只要用你的纯洁的素朴的沉默。” ---泰戈尔《飞鸟集》
24、泰戈尔描写的自然风景有时也充满了明朗欢快的气息。在《喀布尔人》中,作家嫁女的那天,“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这种移情入境的手法,有力表现了喜庆的气氛。
25、05 结合印度文化理解《吉檀迦利》中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