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2、这篇文章写于公元234年,当时诸葛瞻年仅8岁,距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只有几个月。或许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以后再也没机会教导儿子,担心他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故作此文。《诫子书》共有86个字,可谓是一字千金,充满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3、第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4、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诸葛亮诫子书图片)。
5、《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诫子书图片)。
6、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
7、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8、上部“土”,首横稍粗短,下面横稍长,均大抗肩;竖起笔高扬,行笔稍向左下斜。
9、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10、其实,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1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12、在出山之前,他独居隆中,躬耕陇亩,以读书为乐。
13、右部首横起笔靠近左部首撇、位置与之平齐,抗肩;第二横起笔在左第二撇下方,抗肩、收笔稍下压;竖钩起笔在横中间稍偏右、虚接,运笔稍向右下方,注意笔画轻重,钩角要低于左竖。
14、下部左点起笔在横下方角处的下方;卧钩要注意往右稍偏;仰点在卧钩中心,最后右点稍重。
15、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16、诫外生书写在诸葛亮中青年时期,诫子书则写在诸葛亮暮年事情。
17、炼丹家刘安著作《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18、《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9、(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20、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21、宁静的力量: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为人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做到不受利诱,不受物惑。
22、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23、其他句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是诸葛亮极力倡导子孙要努力实践的,也是《诫子书》在现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24、成功的真正要诀,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5、《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6、《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7、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9、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30、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31、出山之后,刘备予他官、予他财、予他名,但他依旧本色生活。
3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3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4、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议政事。他曾率军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河西北)以图统一全国。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推行屯田。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等,被称为“天下奇士”,著有《诸葛亮集》《出师表》《诫子书》等。
35、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36、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 ,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士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37、《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38、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9、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
40、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篇文章,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这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41、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42、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4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4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5、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6、 养成勤劳节俭的品德。俭以养德,告诉我们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养成质朴勤劳的习惯,不攀比,也不能随意收受别人的馈赠,洁身自好。
47、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站了出来,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请您放了所有人吧,我能找到您的表。”
48、(2)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一篇《诫子书》,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
49、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5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成为引人瞩目的“专家”呢。
51、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5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