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2、《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晚到的石耕雨为了追赶鲁杭的步伐,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生信条,认为凡事只要想获得就要拼命去获取!鲁杭本来就是专业知识很优秀,但是人际关系处理不行,这一下来了个石耕雨,更加搞得一团糟了。
4、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起水的攻击。太极拳虽然看似动作缓慢柔弱,却能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8、《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名句赏析)。
9、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0、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11、所要努力实现的功业已经成功,便急流勇退,这是自然规律。此言做人要懂得见好就收,在人生的路途上作一个优美的转身比什么都好。其意是在劝勉世人千万不要贪恋富贵权位。
1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4、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15、(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6、他能够从河南项城袁家寨的一个无赖恶少一步一步混到“大总统”、最后还当上了“皇帝”,如果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一套本领,那可能吗?袁世凯如果从“厚黑学”上来说,那么他应当是顶尖“高手”了。
1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8、(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9、(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20、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21、《老子》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善的理念,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是从佛经《璎珞经》上来的。这也教导大家要善。
22、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4、0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2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7、“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28、❶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1、(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2、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3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5、(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3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7、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3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1、这时另外一个人,叫石耕雨,也来到了美国这所大学留学,而且是同一个导师。他与鲁杭同样年轻而优秀。石耕雨出身贫微,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下长大,完全靠自己的聪慧,一步步坚韧地走过来,考入名牌大学,又以全额奖学金赴美。特殊的经历使他在为人处世上多了一份老练,圆滑和变通。
42、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43、(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8、“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49、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50、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1、(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5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53、(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54、讲到这里,我想起除了官场、商场、职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厚黑学”的现象外,那么社会重要群体的青少年学生,怎样呢?为什么会写出前面讲到的那种小学生留言,为什么中学生这么多的人认为当老实人吃亏。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不也就是心要黑,脸皮要厚,手要辣了吗?他们的心田不就会荒芜了吗? 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这些未来的希望是这样一种理念,那么将来怎么办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理念的啊?其实也不能全怪罪他们,因为今天的诚信社会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不说别的,就说自行车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家家被偷掉自行车的真是司空见惯了。你想,中学生每天都会看到听到,身边的以及媒体报道的老实人吃亏,不老实人占便宜,贪官、奸商发财致富的事,那种信息真是太多了!你说,我们再不加以有力的正面的引导,青少年怎么不会有这样的选项?这样的选项还是一般的情况,更有甚者媒体常有报道学生行凶、甚至杀人,有杀父母、同学、老师等的。这离开“厚黑”还远吗?为此,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老子的智慧来校正那种不可忽视的“厚黑学”的苗头呢?
5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56、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5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5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9、❸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6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1、(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现在一些人群很重视人际交往,有的人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为了其它种种目的在钻研人际交往之道,但是又不是正儿八经地研究学习正道,而是喜欢“厚黑学”等,但是也不是真正地了解“厚黑学”,因此反而走了邪道,不仅没有利,反而对人有害。
6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6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8、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6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7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7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2、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7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7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