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④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荀子名,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意为:渔工水师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5、第七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7、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0、(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1、⑦(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⑧(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⑨(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⑩(代词,他(们))
12、(4)而况:连词。何况
1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14、而今(érjīn)
15、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16、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到死为止。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
17、"之"作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也是"之"的用法之
18、“从师”与不“从师”的区别两相比照之下自然大相径庭,而“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古之学者”自不待言了,当然是“必有师”了,“今之众人”又怎么能不“复”“师道”不“从师”呢?而不从师,“道”当然无以“传”,“惑”自然无以“解”了,“愚益愚”自成为“必然”了。
19、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20、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二、师说中而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1、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推知字的意义。
2、“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驽钝”本义: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
3、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4、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5、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6、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7、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8、(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9、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0、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1、C.高其行义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12、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13、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解析)(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1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16、传(1)传授(2)流传(3)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7、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
18、③(副词,“岂,难道”)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⑤(代词,表第三人称,“他”“他的)⑥(副词,表假设,“如果”)
19、(3)女忘会稽之耻邪女:
20、受,通“授”,教授不通“否”
三、师说而字翻译
1、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2、(4)则或咎其欲出者()
3、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4、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
5、例句:汉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6、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7、小学而大遗。(《师说》)
8、表(从……到……):从上~下。
9、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0、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11、不拘于时()译文:
12、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13、(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4、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15、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1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7、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18、C.能辨楚之所为辨:分辨,辨别
19、B.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致:到达
20、文言文中“而”是连词,它有三种主要用法:
四、师说中的而的意思
1、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
2、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如:而乐亦无穷也
3、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4、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5、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假如”、“倘若”等。如:
6、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8、则耻师焉:则,却,如“欲速则不达”。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11、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2、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13、第三层对比揭示了一种更“可怪”的情况,扣住了本段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同时,“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原因,“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对于此,作者在第一段早已阐明观点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
14、或师焉,或不焉()
15、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或者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7、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18、例句: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19、(2)贻害无穷、贻人口实()
20、而(ér)的基本释义:
五、师说里面的而
1、道(1)道理(2)风尚(3)道德学问(4)方法(5)说(6)取道
2、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然后”、“就”、“来”、“便”等,或不译。如:
3、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4、“始速祸焉。”(《六国论》)“速”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之意。
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6、国险而民附。(《三国志 隆中对》)
7、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8、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9、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10、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11、小说阅读——技巧类题型
1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4、C.彼童子之师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5、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6、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17、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翻译为“而且”;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惑而不从师表转折,翻译为“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翻译为“并且、同时”;小学而大遗表转折,翻译为“但是”(或可解释为表并列,不译)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18、在他看来,“学者”从师是天经地义的,“古之学者”尤其如此;反观“今之学者”,是不是更应向古人看齐,发扬“从师”之风呢?这一句是全文中心论点。
19、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20、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六、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重点虚词
2、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3、释义: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还会修理。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获得了丰收。
4、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