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朗读)。
5、(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7、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8、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1)观沧海(曹操);(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次(3)北固山下(王湾);(4)天净沙·秋思;(5)咏雪;(6)《世说新语》;(7)陈太丘与友期行;(8)《论语》;(9)十二章诫子书(诸葛亮);(10)狼(蒲松龄);(11)穿井得一;(12)杞人忧天《列子》
10、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论据)
12、(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13、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