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杜威所说的依赖公众交流而走向民主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不同群体、个人的主观价值体现,扩大了民众自身理性的一面。于是有学者建议用帕克的知识社会学来进行调和,如郑忠明所说:“李普曼用‘拟态环境’隔离了公众‘社群知识’的合法性,试图以‘科学知识’的客观中立祛除各种公众‘社群知识’的愚昧和主观价值,必然会忽视各种公众社群的价值和利益诉求,继而忽视大众传媒独特的知识类型和功能;杜威看到了“社群知识”包含的多元价值诉求,试图以‘科学知识’这一工具谋求社会共识,却忽视了大社会格局下各种公众群体产生利益和文化冲突这一过程。帕克的传播知识社会学思想居间提供了一种桥梁。(郑忠明,20新闻与传播研究)
2、可现在的网络舆论似乎反其道而行,米兰达警告在网上也好像应该倒过来念:“反正你的每句话都没人追究,你尽管大声嚷嚷。”
3、“日益合规的直播行业与日益稀少的负面新闻之间的矛盾”。
4、我们每个人都借助习惯偏好、能力、心理舒适度、内心期待等因素实现对于外部世界的某一部分的充分适应。这幅图景或许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世界,却能反映我们所适应的那一部分世界。在这一部分世界中,万事万物均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运行。我们会在这部分世界中感到心安理得,感觉自己就是它的一分子。我们已经顺利融入它的环境,对它的一切轻车熟路。这部分世界会让我们感觉一切寻常、可靠,我们对其每个角落都熟稔于胸。
5、后来有人说李普曼太过精英主义,把公众看得一无是处。不过借此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舆论》中他强调,专家和局内人应当为公众做信息的把关人——因为作为局外人的公众不是很懂。他说,舆论必须首先经过(专家)组织,然后再提供给新闻媒体去表达,而非如今这样由媒体去组织舆论。(舆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6、在《真相》中,我们一直强调信源可信度,证据来源,证明材料可信度等问题。在这本书里给了一些原因,在听某人说话时,听者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添加自己没有听过的信息,因为他在听取信息时会试图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意识之中按照意图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即使是亲临现场的人,看起来是在叙述事件原始始末,可实际上他讲的是经过自己改造后的版本,所以对事件的报道是事件认知者和事件本身相糅合的产物,如果是多手信源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会更少的掺杂自己意见。
7、新闻的天性。新闻不关心量变,只有在矛盾升级为冲突后,才会引起新闻的关注,新闻只关注引人注意的显著动向,报纸迫于压力只能固守这一规律,原因,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具有刻板印象色彩的状况对报纸来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有能力对自己直接经验之外的事物作出精准观察的优秀记者可遇不可求;最优秀的记者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版面去阐述反常的观点并令读者接受;打动读者,令读者保持兴趣避免冒犯他们,这关乎自身存亡。所以报纸在不断强化读者的刻板印象,甚至去设置议程引发读者兴趣。
8、我的生活图景严重影响了我的认知,我在努力跟周遭的环境达成和谐的状态。先摘录一些精彩内容,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9、《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0、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舆马。肩舆。
1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世界的一隅,活动范围限于小圈子之中,密切交往的人屈指可数。对于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我们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片段。然而,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我们的见解又必然覆盖比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得到的事物更为广泛的范围,这部分见解便是由他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凑出来的。
12、现在的我没有足够的心力和判断来阐述我的观点,还囿于城市的限制,束缚了我的思维和格局。
13、简答:网络舆论与治国理政的关系(2019北京师范大学)
14、这名高级官员在演说中公然侮辱新闻记者,顿时舆论哗然。
15、《公众舆论、政治传播与互联网》(英)希瑟·萨维尼 张文镝摘译2004年
16、人们需要了解刻板印象,需要了解其发生作用的机制,注意其对我们造成的误导。为了防止误导,我们需要掌握其接触了哪些信息,而且要了解头脑中过滤这些信息的意识机制是怎样的。
17、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为这件新生物茁壮成长鸣锣开道,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8、晟: 晟,是一个汉字。读作“shèng”时,本义为中午12点钟的太阳,引申义为最高程度、最大程度。含义是光明、旺盛、兴盛。
19、由于我们要从零开始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认识所有事物,却又由于精力不济或生活繁忙而无法将其归人各种类型,故通过刻板印象来观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不过,在亲情、爱情、友情乃至敌对的关系中,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只能将对方当作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去认识。那些我们喜欢和欣赏的人往往是能够掌握每个人特性的人,他们不会将他人简单划分到某个类型里。
20、借用《李普曼传》的评价来说明他给我的感受和印象吧,“他能恰如其分地对待世界,并在其内心保持泰然自若;他能坚毅不拔地正视痛苦,因为他可以把这些痛苦埋藏在他的灵魂深处。”
21、给舆论下定义有许多困难。简单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22、即便是亲临现场的目击者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再现事件的全貌。经验似乎表明,目击者对现场的印象会在事件过后变淡,但在讲达事件经过时又会习惯性地添油加醋。他一心以为自己是在叙述事件原本的始末,可实际上他讲的是经过自己改造后的版本。人的意识中存留的信息绝少保持原貌,而大多经过了意识的局部再创造。一则关于事件的报道,是事件的认知者和事件本身相糅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人总会对信息做出一些过滤和改造。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以及我们在观察时有哪些习惯。
23、词性:言论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
24、从哲学观来看,假定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所掌握的规则阐释的,那我们就倾向于用自己掌握的规则去对世界上的事物做出描述和总结;相反,若我们的哲学观认为人只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存在,人的智慧至多只能理解浩繁的观念中极小的一部分,那么当刻板印象开始发挥作用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其只不过是刻板印象而已,在其出错时我们亦会欣然对其做出修正,此外,我们还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念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的,以及我们为何会接纳这些观念。
25、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这句话不少人听过。但他还有下半句,叫:“然后再搞死一个名人。”换算成今天网络舆论的这种苗头,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被网暴15分钟”。被网暴的同时,你出名了,然后被遗忘,谁也不关心真相。
26、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
27、O国家不幸诗家幸。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个是通过记者的改变;一个是摒弃全民公民的理论,让社会机构建立在分析和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去中心化、具有可比性的记录和分析为依据的协同性决策机制。公众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和渠道对各类事物作出专门的判断。建立审查机构,一方面对信息进行审查,一方面研究对公众的“教育”,一方面研究“谬误”做到防微杜渐。
28、19岁那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沃尔特·李普曼听到有人敲他的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正微笑着站在门外。老人自我介绍:“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你,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29、外部环境的复杂、庞大,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无法对外界全貌进行掌握,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就需要用一种方式,在自己头脑中重建现实世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不就是世界观?)还会用自己头脑中对事物的想象,去推测没有经历过的事。这种推测是头脑中形成的,他来源于实际又不同于实际,李普曼称为“拟态环境”。
30、媒体的报道,就是外部世界与我们脑中影像的一个重要“中介”,媒体报道的“显著性”转移到公众那里——这被看作是媒体效果的重要体现,似乎也暗示着,我们的反应不是基于外部世界本身,而是新闻报道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
31、“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透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然后再来分析这些残缺不全的外来消息又是如何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的,它们如汗牛充栋,体现着并转而有力地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本身。”
32、
33、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34、舆论的形成。个人头脑中关于自我,关于他人,以及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就构成了他们个人的意见;如果这些图景成为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行动指南,或者以群体的名义由一些个体去付诸实践,就成为社会舆论。
35、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36、3, 从而孤立事件能够很轻易地成为一个允许舆论置喙的现代公共话题。
37、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
38、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39、太多的困惑影响了我的思考,现在一团迷雾,从疫情发端到目前平稳,读完了这本传播学的开山之作。
40、无独有偶,最近贾乃亮也被一篇“漏税2亿”的假新闻给逼得发出律师函,甚至在查明是假新闻之后原作者删了帖子却还是被顶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