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3、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明知什么是“高大上”的阳刚强势,自己却固守“下小低”的阴柔弱势位置,就像是天下最低的山涧溪水。不过,谁甘愿做天下最低的山涧溪水,就不会丧失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从而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明知什么是得宠的荣耀,自己却固守经常遭人鄙视的平凡状态,就像是天下最深的山谷沟壑。谁甘愿做天下最深的山谷沟壑,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会自然充盈,从而复归于淳厚朴实的本性。明知道什么是物质世界奢华享受的有形之象,自己却艰苦朴素固守精神本原的无形之气,甘愿以身示范为天下树立先知先觉的新生活样板。甘愿做天下先知先觉的新生活样板,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不会有差失。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没有差失,就会复归于“致虚极守静笃”的“没身不殆”。淳朴本原的无形之气经过运动转化,就可以变成有形之象的器物。得道者能够这样不断创造出百姓生活需要的实用产品,才有资格成为治理一方的领导。因此,天下大治的大智大慧,就体现在这样一个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良性循环。(道德经白话全译)。
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5、毕竟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就比如电磁波,除了可见光波段的,其余肉眼都无法直接看到,至于听着就更无从谈起了;再远一些,你为啥不说道德经描述了暗物质呢?
6、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7、总的来说,这可以看作道家学派对宇宙起源的一种猜想,而不是什么黑洞。
8、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9、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白话全译)。
10、(解释)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11、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12、(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事)。
13、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1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5、(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16、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17、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1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9、(1)夏兰,姚荣左手老子,右手孙子(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0、《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21、(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22、(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2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4、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25、(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26、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