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说圣彼得堡是仪态万方的贵妇,那涅瓦大街就是她貂皮大衣。果戈里在《涅瓦大街》这篇小说中说:“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涅瓦大街了,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对于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
2、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普希金简介妻子照片)。
3、关于跳入黑海,当时是受到宁宁的鼓动,而我自己也想去跳一下。我们从酒店出来走到一个山洞,走了大约100多米,就看到黑海在我们底下。那一刻,黑海就在我们脚边。当时没有人,海水也挺凉的。但我想在黑海游泳也就这机会了。这时来了一位俄罗斯老哥,他比划着让我跳水,我也比划着让他跳。我下海了,宁宁给我拍照。这段经历够我回味后半生的。
4、讲座内容概要:(可以从范老师的讲述中推测王三条的问题,提问非常棒)
5、他确实拥有过好运气。李双元小学升初中,本来要坐船去离家上百公里的邵阳上学,时值抗战,很多文化人经由新宁逃难去广西,当地士绅挽留下了一些有学问的文人,兴办楚南中学。于是他就进了这所中学,在初中他接触到了很多好老师,“如研究中国语文的李知透,还有地理教师邓启东、李若飞”。
6、 20世纪的中国油画与人生、与现实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尽管在一个时期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那是受狭隘文艺观念与有偏差的文艺政策影响的结果。对“审美”偏狭的理解,影响了中国油画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回顾这一段历程时不可回避的事实。
7、大学时读托尔斯泰,懂的。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不懂。二十多岁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出来是爱情小说(安娜下了火车回眸的场景),三四十多岁读出更多的东西。近年来读了不少世界文学,但托尔斯泰是一座永远的丰碑。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传记,小说,夫人写的日记,为他感到心疼。他的癫痫病(喉咙里发出一种十分怪异的、持续不断的、绝非人类的声音,然后晕倒在地,身体不停地抽搐,嘴角流淌出白沫)发作时,也是灵感丰沛之时,是在用生命写作。他的作品,后人很难复制,这是一种独特的天赋。
8、然而,我们也都知道,谁都不可能从生活的洪流中全身而退。
9、生活的细碎,会在手写的温度与静好的时光里结晶生花。
10、从一个小村青年到国际私法的“大咖”,进入人生第90个年头的他,一生全然不像他名字“双元”般圆满,时常充满变数。
11、不久前我重读梅林写的《马克思传》,书中引用了马克思给女儿的信里的一段话,讲到马克思夫人的死。信上说:“她很快就咽了气。……这个病具有一种逐渐虚脱的性质,就像由于衰老所致一样。甚至在最后几小时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沉入睡乡。她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大、更美、更亮!”这段话我记得很清楚。
12、第二天早晨她动身去医院,一个朋友和我女儿、女婿陪她去。她穿好衣服等候车来。她显得急躁,又有些留恋,东张张西望望,她也许在想是不是能再看到这里的一切。我送走她,心上反而加了一块大石头。
13、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14、俄国贵族太太小姐们,可能俄国比较盛产美女吧。
15、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16、英国王后亚历山德拉王后(1844年-1925年),亚历山德拉长相略有些单薄,不过也是美女了。根据照片来判断,画像和她本人差别倒是不大。
17、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18、萧珊21岁,摄于昆明金殿的树上,时在西南联大就读
19、诗人写到这里,接着氛围开始突转,春天的美好里有着一切的生机勃勃,生命在此刻绽放,像一朵朵粉红的花,绚烂而激情勃发。可是诗人将春天置于冰谷之中,雪谷让心灵变得疲惫,沉稳而机智,不难看出,“雪谷”在诗中隐喻着幻想的破灭,幻灭后仿佛全身冻结了一般,有了通向成熟必须的失望和落寞。理想被压抑的时代,让人身不由己,手足无措,甚至生命力顽强的老鼠都能死去,牙齿脱落,人们活得像行尸走肉一样。“我们已与父亲和解,或成了父亲,或坠入生活更深的陷阱。/而那一切真的存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被成熟的年岁所遗忘,“父亲”是比“孩子”成熟的,照片上,诗人尚是个孩子,可是经过岁月的打磨,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父亲,也理解了当初父亲的苦痛,我们的成熟,能够更平静地看待一些事物,包括对名与利的追求,包括失败,甚至包括死亡。生活的幻灭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更深的陷阱,幻梦一定会在现实中破碎,我们只是时间的见证,无论朝气还是暮年,就像在反复地磨一把生活的刀。“人们一度称之为历史,然而并不真实。”诗的结尾,诗人在照片上看到了历史的虚幻性,恍若一梦的青春,白驹过隙的时光,唉!
20、文章排序是根据人物的重要性。比如《伏尔加河从灵魂里流过》,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罗茨基……而且不同人物之间的身份要有间隔,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也要留有宽度。编目是费劲的,第一篇文章《没有一道门可以轻易地被打开,但是》,走出来就是打开一道门,这说明书的开始,也说明行走的开始。《雅尔塔五记》文末写道,“喝酒,再一次的碰杯,一定是为还没有走过的旅程……”
21、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22、在抄经日历的基础上,我们新增规划性的To-Do–List 与恣意抒发性的留白页。
23、中西方诗歌高端论坛、人文讲座、诗词茶话会、
24、《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25、上世纪60年代,有一批市场主义者准备将涅瓦大街改造一新,要把大街的临街楼面全部改装成漂亮的展览橱窗,要修比冬宫还高的摩天大厦做酒店。这条“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之一”即将面目全非的时候,有“俄罗斯民族精神之父、俄罗斯文化的守护者”之称的利哈乔夫,“巨人似的挺身而出”,发出了一连串的怒吼,他把破坏涅瓦大街遗产提升到就是破坏俄罗斯文化精神的高度,甚至连普希金诗歌里提到的那些树木都不准砍掉。他的吼声被高层听到了,涅瓦大街的原貌基本保留下来,“甚至二次大战留下的弹孔也都清晰可见。“
26、她每天给输血,打盐水针。她看见我去就断断续续地问我:“输多少西西的血?该怎么办?”我安慰她:“你只管放心。没有问题,治病要紧。”她不止一次地说:“你辛苦了。”我有什么苦呢?我能够为我最亲爱的人做事情,哪怕做一件小事,我也高兴!后来她的身体更不行了。医生给她输氧气,鼻子里整天插着管子。她几次要求拿开,这说明她感到难受,但是听了我们的劝告,她终于忍受下去了。
27、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妻子伊丽莎白·亚力克塞耶夫娜(1779-1826),小巧的鹅蛋脸,看起来娇俏可人。
28、瞿秋白与远在国内的沈剑龙也有书信往来,1929年3月,他寄去一信,信里放着独伊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瞿秋白写道:
29、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30、萧珊和巴金的初识在上海,是18岁的读者“迷妹”和已经30出头畅销书作家的“读者见面”,随后,在上世纪30-40年代那个动荡时期,他们相聚又分离,最后1944年结婚,并且相濡以沫、携手一生。
3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按照别林斯基的说法,普希金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少年时期(1820年以前),浪漫主义时期(1820-1825),现实主义创作时期(1825年以后)。尤其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之后,受到西方激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出身于贵族阶层的普希金的思想很快成熟,从传统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走出沙龙文化圈的藩篱,在诗中燃起歌颂自由的熊熊火焰。“我要为世界歌颂自由”(《自由颂》)激励他向沙皇专政体制宣战,激励他去揭示农奴制的惨烈景象。
32、普希金小女儿NataliaAlexandrovaPushk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