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自杀的问题,借由格贝的追问“你说不容许对自己下手,又说一个哲人会愿意追随死去的朋友,这话是什么意思”(61D),苏格拉底这样解释:
2、民主派将“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顶大帽带在苏格拉底头上在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能服众(庸众)的,毕竟苏格拉底出于对其时雅典民主制的不满确实不信奉雅典城邦专有的神祇——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此二神祇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城邦专有的神祇,还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向任何人宣称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苏格拉底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富家子弟投靠自己,无所顾忌地揭示其时民主制的弊端。
3、临刑前,学生、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越狱逃离雅典的道路,被其断然拒绝。苏格拉底对劝逃的克里托阐述了他的公民道德思想: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几十年来在城邦的保护下成家立业、接受教育,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这说明自己接受了城邦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城邦法律没有异议,既然对自己的审判是以城邦法律的名义进行的,那么自己必须接受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哪怕判决是非正义的。这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城邦,既然选择了、并接受了这个城邦法律的保护,公民就得履行公民维护城邦法律的义务。如果自己不服从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而逃亡国外,就会造成对城邦法律的否定和损害,城邦的基础就会因自己的贪生怕死而动摇。如果每一个被控告的公民视城邦法庭审判不公,然后设法逃亡国外,那么城邦法律就会名存实亡。(《克里托篇》)此其一。其即使城邦法律被恶用,一些人借用城邦法律的名义对自己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而如果自己越狱逃亡,就是以非正义对付非正义,这种“复仇”行为将违背追求正义之士的行为准则,别人作恶决不应该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并且自己若越狱逃离雅典就是故意作恶、自甘堕落,较陪审团、庸众出于无知对自己的不正义更糟糕。因此,他认为,自己无怨地等待服刑是作为城邦公民应有的、必然的道德选择,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他提醒克里托,作为有道德理性的人,不应该只是追求活着,而应该活得好,那就是省察人生,追求“善生”。他说:“如果人非要在实行不正义与接受不正义两者之中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接受不正义而绝不实行不正义”(《高尔吉亚篇》)。他就是从这种道德理想出发从容就死,以对生的无悔放弃履行作为雅典公民的道德责任,实现自己的“善生”理想。
4、法国画家大卫(Jacques-LouisDavid)的新经典之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生动呈现了这一场景。画家把柏拉图也画了进去(床头穿白袍的沉思者),与《裴洞篇》中文字描述并不相符。画中座在苏格拉底旁边,一只手搭在他腿上的是格黎东,苏格拉底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是辛弥亚和格贝。苏格拉底一只手去拿装着毒药的碗,一只手食指指向上方,看着格黎东,仿佛在对他做最后的交待。
5、……所以啊,我的裁决者们。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6、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7、在苏格拉底的案例中,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契约条件为:当他亵渎神灵、危害青年时。在这个条件下,苏格拉底就得让渡他的生命权以保证神灵不被亵渎、青年不被危害。
8、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9、绚丽耀目在这个季节,不会属于你!冬日的雨夜,有些许湿冷。那就早早倚坐床头,随手掀亮身旁的一盏台灯,手执一书继续我的阅读时间。
10、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1、裴洞先讲述了苏格拉底和妻子告别的一幕,苏格拉底在看到妻子嚎啕大哭被人搀扶走以后,说了一番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看法:
12、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
13、在你们面前,像我这样年老的人做讲演,再表现得跟年轻的讲演者一样是不大合适的。所以,如果你们看到我在申辩中的说话方式,跟我往常在市场上、钱庄里或在别的什么地方惯用的方式一样,请不要惊讶,我也恳请你们不要打断我。
14、针对关于自己“败坏青年”的罪状,苏格拉底对鞋匠莫勒图斯说:
15、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16、听了女神的话,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以批判的态度寻求智慧,所以得罪了很多人。请想象一个场景:你走在大街上,春光灿烂,正准备去星巴克买咖啡,突然有个鼻孔朝天的老头拉住你,问你“什么是快乐”?你惊魂未定,随便回答道:“快乐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他便问:“快乐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你又回答:“快乐就是抽抽烟,喝喝酒,组团副本打魔兽。”苏格拉底继续说:“我问的是快乐,你给的是一窝快乐。什么是快乐的本质呢?”这时你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不论你怎么回答,苏格拉底都会绕回到“你没有回答什么是快乐”这个问题上,直到你抓狂;但有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你自己得出“快乐”的真正含义。这种方法就是“dialego”,(高中老师用来吓人的)“辩证法”的雏形。
17、此外,本人认为这部普及版的《世界通史》其存史作用不可小视。因为作为一部保存与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著述,可为后人所用,感受与领略历史的真谛与社会发展规律等,从而得到精神熏陶抑或灵魂洗涤。人类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读史用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和勇气。
18、有意思的是,在格贝表示对死亡的恐惧依然不容易消除时,苏格拉底让他寻找会念咒的人,说希腊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苏格拉底让格贝遍访寻找一位念咒者。(78A)
19、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20、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21、文字通过想象力对群体产生影响,理性对群体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唯有经历可以长存于群体的头脑之中,经历也是需要大量的产生并且频繁的加以重复,才能对群体产生影响。在群体的力量中突出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所有文明的源泉,“在抵抗理性的永恒战场上,情感永远都不会举手投降”。领导者对于群体施加影响的方式是主张、重复、传染,群体对于强势领导的服务,群体所变现出来的奴性。“一直以来,在群体心目中最重要的需求是奴役而不是自由”,群体对于英雄的崇拜。群体所需要的不是一直以来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而是神灵、英雄、偶像。书中列举了拿破伦的例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意志所具备的能力不是永远都能被给予恰当重视的,没有实物能够抵挡它无论是自然、神还是人”拿破仑给人强大的威慑力,使他周围的人都屈服于他。“完全缺失任何对观点的引导,以及摧毁普遍信念,最终导致对每项秩序的坚定信念产生极端分歧,还导致群体对所有不直接涉及他们当前的事情越来越漠不关心。”对于观点、普遍信仰的缺失会导致群里的冷漠,现今社会的冷漠是否跟观点、普遍信仰的缺失有关。
22、一是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在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物质生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受到挑战。此外,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我们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用群众语言及思维方式做好正向引导工作。
23、死亡不是邪恶的,否则神会警示我。死亡可以是一种消灭,于死者一切归于虚无;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改变,死者的灵魂将去往另一个地方。
24、所谓契约条件,就是契约中的具体条款。放在计算机中就是if语句。一言以蔽之: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让渡自己的什么权利以达成什么目标。
25、我的朋友啊,我们所谓愉快,真是件怪东西!愉快总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联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候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而追到了,就势必碰到那一个。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这一对,准会编出一篇寓言来,说天神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有办法,就把两个脑袋拴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我现在正是这个情况。我这条腿给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跟着就来了。
26、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27、这本普及版的《世界通史》,还是些年偶然在一家小店淘得的打折旧书。如今的人们往往习惯于上网浏览信息,有相当数量的人或用于电子阅读的时间要远超翻看书本的功夫。本人也不例外,久而久之视力每况愈下。还有呵,也令自己感到有些许迷茫甚至于困惑:时间去哪儿了?纵然早已被分割成了碎片式的无奈。
28、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29、岳飞的死,以及前述苏格拉底的死,都证明了事物在合理框架下运行的结果并不一定合理。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不合理的运行结果,是不是意味着框架本身的失败?
30、格贝的观点就不是那么容易推翻了,所以苏格拉底又再次重述了一遍格贝的立场(95CDE)。
31、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识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
32、安德鲁:其实,近期这个案件被整个法律界又重新引起了重视。2012年左右,雅典和来自于其它国家的法官和律师,又真正地去复审这个公元前399年的案件,重新研究了苏格拉底之死的谜底,或者说,都想知道他的死亡是否还有其它的因素。
33、苏格拉底早已远去,其一生述而不作,未给我们留下片纸短张,历史上有关他的生活和思想言行的记载主要从其朋友兼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里获得。一般认为,阿里斯托芬描写的是遭戏弄、调侃的、具喜剧色彩的苏格拉底,色诺芬记录的是作为常人、平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无论谁笔下的苏格拉底更接近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能够让历史铭记,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柏拉图笔下的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这样的苏格拉底也许有理想化的成分(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和事是原本的面目而没有后人的穿凿附会的成分呢?),然而后人宁愿相信这样的苏格拉底,至少并不反感。拙文对于苏格拉底悲剧性之死的探究姑且就以柏拉图的记载为主要文本依据。
34、但也有例外,比如胡适,胡先生名言:不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35、但就是这样一个怪咖,确是整个人类最聪明的一个人,把哲学从天上搬到了人间,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的创始人,恰如孔子创立儒家、释迦牟尼创立佛教,顺便说一句,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人类群星闪耀时呀。
36、老苏就这样在2419年前的6月的最后一天即将过去的时刻死了,他死以后,雅典人又后悔处死了他们最伟大的哲人,然后,他们再一次行使民主权力投票处死了鞋匠莫勒图斯并流放了阿奴图斯。
37、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表面上看,苏格拉底是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起诉的,但在这两项罪名背后隐藏着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派在对待其时民主政体态度上的深刻分歧——苏格拉底的强烈不满与民主派的无条件拥抱。至于为何民主派不直接以“反对民主政体”而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起诉苏格拉底?那是因为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民主政体,他只是对其时被别有用心的民主派利用、已然变质的民主制表达强烈不满。
38、苏格拉底引申出了“智慧”(wisdom)的定义: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39、“你应该了解的世界历史知识”——此言系来自于这本《世界通史》封面上的一句话,该书前言所述“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吸取前人的经验,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40、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红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广大粉丝们的“领袖”。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他认为:“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这些领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们一味追求私利,善于用取悦于无耻的本能来说服众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网红会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传各种产品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粉丝往往会盲目跟风,使得现在的网络风气十分浮躁。
41、看人家想攻击白话文学,又不懂白话文学;想提倡文言,又不懂文言。不亦快哉!
42、鞋匠控告苏格拉底的罪状有二:“败坏青年”和“不信神明”。
43、一是耐心倾听信访诉求,依法化解答复信访人。集体访是涉众型访,具有参与人数多、诉求相同等特征。集体访中的组织者往往通过微信、飞信、QQ等现代化沟通平台,提出观点并深入分析原因,导致涉及者响应组织者号召,给政府等部门施加压力。集体访中大多数有着正当诉求,但有些集体访者不知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味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甚至提出违规取保嫌疑人等诉求,通过越级访或扬言等方式,给办案单位施加影响。
44、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45、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46、“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火”。广告:步步高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47、赶酒席,座上都是贵要,冷气机不灵,大家热昏昏受罪,却都彬彬有礼,不敢随便。忽闻主人呼宽衣。我问领带呢?主人说不必拘礼,如蒙大赦。不亦快哉!
48、谷景生: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在能够逃狱的情况下,从容地饮下鸩酒。那么他的这一做法对后世的法治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49、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50、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
51、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52、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53、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54、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55、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一个石匠和接生婆的家庭,父母的职业影响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经常对一件事琢磨很久,如果他想不出满意的答案,他就会冲到大街上去问每一个从他身边经过的人,以至于人人见到他都躲的远远的。
56、追本溯源,看来还真有必要全面回忆一下柏拉图的这个名篇。
57、至此,公民大会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大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而公民大会被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从此,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公民们参政议政和平民领袖们献计献策、斗智斗勇的最重要舞台。
58、“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59、刚才出示的两张图片,是我去年十一月在希腊雅典卫城之下的遗址公园拍摄的。这是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遗址以及在此出土的苏格拉底的石塑像、毒死苏格拉底所用的那种小酒瓶。
60、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重视群众工作,激发群众潜质,促进群众这一群体正向发力,推动社会进步。
61、总之,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充分认识群体行为的重要性,正向引导,发挥群体的正能量价值。
62、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63、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加入社会契约的最大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如果苏格拉底的境遇落到了他们头上,无疑是不公正的。
64、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65、苏格拉底是法律的殉道者。信仰就是可以为你所尊崇的目标和事业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66、在当时的雅典,死刑可以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免除,或者流放的方式代替。当然,痛哭流涕向陪审团申诉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两岁婴儿”(《申辩篇》柏拉图)博同情,也未尝不可。但这位苏sir表示自己既没有钱,也没有这么厚的脸皮,最重要的是,他不愿意离开雅典。陪审团决定判处死刑。
67、书中提到,人类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使知识与智慧平衡。
68、相对来说,辛弥亚的观点比较容易辩驳,苏格拉底用反证法成功地说服了他(91E-95A)。
69、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70、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
71、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人坚信只有在他们完全得到净化的时候,才能找到他们一生孜孜以求所要追寻的智慧。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灵魂将最终脱离肉体,前往真正的智慧之所在,所以才不会悲伤。(68A)
72、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73、大姑娘穿短裤,小闺女跳高栏,使者学究掩面遮眼,口里呼“啧啧!者者!”不亦快哉!
74、私以为,除了翻看文学作品外,平日若有闲时,可找点儿文史类书籍以翻看。此刻的我正静静地入座在被窝头上阅读,这样子的场景说出来实是懒惰,或会被勤奋苦读的人嗤之以鼻。可是对于俺这样子的不学无术之俗人而言,此番能不能也算是一种平庸的自我享受?而且自认为是蛮温暖人心。(不免令人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