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他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一位君王愿意重用他,推行他的礼乐思想。直到六十多岁,孔子还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孔子却不以为苦,并时刻都坚持着自己的礼乐精神。
4、然而,孔子对人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公务员考试也有涉猎。
5、孔子姓什么?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不考公务员的人们身上,相信也没有几个人能答对,更不会想到孔子居然不姓孔。
6、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
7、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8、诗歌分类鉴赏--写景咏物类附央视《孔子》纪录片
9、秦始皇不但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也统一了姓氏,就是说自秦以后,你要么以母系姓为姓,要么以父系氏为姓,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姓氏,那就索性以国名为姓。
10、除了这些简单题之外,在笔试和面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逻辑题以及时事类问题,也就是紧跟国家大事的。这些就需要学生在复习备考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新闻,并且自己要有独特的见解。
11、非权威资深历史研读者、非专业资深音乐爱好者
12、宰予。鲁人,字子我,通称宰我。《论语》中提及五次。他利口辩辞,与子贡并列为孔门中言语科的优秀生。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他经常与孔子讨论问题,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他反对“三年之丧”,遭到孔子的指责①。有一次宰予睡午觉,受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后来,他到齐国任临淄大夫,困参与田常(即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陈恒杀君事件参看本书第二章《生平概略》)。
13、据先秦文献《左传》等载,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
14、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孔子的孔,最初是氏,后来才变成了姓。孔子的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
15、当然,孔子所好的学,不是现代西方式的知识之学,而是身心修养、自我实现之学。根据孔子的自述,他对这一点可是诚实肯认,毫不推辞的,例如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要说生命的真诚资质,像我这样的人可说到处都有,他们只是不像我能够通过认真的修养去把这些好资质实现出来罢了!)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要说人格完美、对社会文化有重大贡献,我是一点儿也不敢当。一定要描述我的为人,那么说我在自我修养和教导弟子上锲而不舍,从无厌倦,也许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话!)在后面这一章,孔子不但把所谓学的重心落实在实践(为之)之上,更把学或实践的范围,推扩到包涵学与教两端,也就是所谓「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这样的生命实践,当然会带来自我实现的悦乐。
16、子路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否得到一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子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人,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实施的。”
17、有一次,叶公就曾向子路探问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没有回答。后来孔子风闻此事,就跟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我们老师是个一曰一用功起来就会忘了吃饭,从学习中总能领略到生命存在的悦乐因而忘了许多生活上的烦忧,甚至连年龄将老、体貌渐衰都浑然不觉的人呢!」”(「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里,我们尤其要明辨,孔子的为学之乐,不是指知性的发现乐趣,也不是指才性的表现兴奋,而是指德性的实存之乐。这是来自超越形躯的有限,体现精神的无限,才有的永恒之感。所以才用「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表示。
18、到叔梁纥时,距孔父嘉已经超过五世,理应另立门户,另外起一个姓氏,一般可以以号或者字为姓氏,比如叔或者叔梁。为什么孔子没有姓叔而要姓孔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19、持敬门(持敬门是连通孔庙国子监的神奇大门)
20、孔防叔的曾祖父叫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辅佐国君宋殇公。宋殇公即位后,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史书记载说:“立十年而十一战,民不堪命”。也就是说,多次的战争,给宋国的底层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民间怨声载道。
21、 从孔老夫子去世到现在已经近两千五百年了。我们的先人就对他老人家顶礼膜拜,历代皇帝也不断加封。从孔老夫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就称孔老夫子为“尼父”;西汉元始一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孝元宏封“文圣尼父”;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封“邹国公”;隋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封“先圣尼父”;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渊封“先师”;唐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封“先圣”;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又封“宣父”;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封“太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则天后武曌封“隆道公”;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赵恒封“玄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封“至圣文宣王”;元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海山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封“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临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封“至圣先师”。并先后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一次来曲阜祭祀孔老夫子。有西汉(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用太牢(整猪、整牛、整羊)祭祀孔子;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祭祀孔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祭祀孔子;东汉元和二年(85年)章帝刘炟祭祀孔子;东汉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刘祜祭祀孔子;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焘祭祀孔子;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祭祀孔子;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祭祀孔子;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祭祀孔子;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祭祀孔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封禅泰山祭祀孔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祭祀孔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六年(1751年)、二十一年(1756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一年(1776年)、四十九年(1784年)、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先后九次来曲阜祭祀孔子。还有的皇帝没有亲自来,就派遣大臣代替自己,先后有196次来曲阜祭祀孔老夫子。
22、既然孔子开发出这么珍贵的创造性动力——仁,那么请问孔子曾作过哪些示范,以有助于我们去体会仁之为用呢?这在孔子行谊中真是不可胜数,以下只选取三项最重大的以为代表,这三项可说都是沿用了旧观念、旧名词却赋予了更贴近时代、更回归人性本源的新诠释。
23、我们知道,自从武王伐纣,分封诸侯,之后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有名的西周盛世,当时文化的优美,至今仍为人艳称。但这么优美的礼乐文明为什么会崩溃呢?却也留下巨大的疑团,成为春秋诸子苦思求解的主要问题。当时的主要思潮大致有墨家、道家和儒家。一时哲人辈出,思理纷陈,竟使得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一方面是标准的乱世,一方面却又被后世誉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便因影响后世数千年的思想元素,都发生奠基于此时之故。而就在这里,我们肯认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第一项要素,就是孔子以他的睿智,首先点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源,也建立了以这内在根源为本的「仁传统」。
24、 有一本1983年11月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里面在介绍孔老夫子的弟子澹台灭明(72贤之在孔庙西庑供奉)中就有证据。里面是这样介绍的:澹台灭明(前512年~?)春秋时儒者。澹台氏,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丘弟子。其貌不扬。孔子发现了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5、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 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26、一般谈到华夏民族与夷狄,总容易有华夏是中原民族,夷狄是边疆民族的印象,所以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说法。这当然是一种以血统、地域为区分标准的族群观念。但族群的区分标准事实上已慢慢转移了,新标准就是生活方式:仍然沿袭游牧渔猎方式的称为夷狄,已因农业发展而改用定居方式的则称为华夏。所以不一定边疆才有夷狄,诸侯境内,也有仍过着游牧生活的夷狄,如晋国托有姜戎,秦晋之间有陆浑之戎等。
27、孔子姓子,孔氏,名丘。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人,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有教无类,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28、 组员:郁德忍郁光涛丁秀萍郁秋萍郁洪军 郁金波郁家社杜永红
29、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历代帝王尊他为先师、先贤、先圣。
30、“孔子姓什么”?公务员考试一道简单题,难倒了众多考生
31、如果要论述孔子的姓,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子”这个姓。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在商朝灭亡之后,孔子的先祖被册封为宋国权贵。到了孔子第六代先祖之时,孔氏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好改“子”姓为“孔”姓。
32、颛孙。师陈(河南)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论语》中提及二十次。他为人雍容大度,仪表极好,才貌过人、缺点是秉性好僻(即不中庸),难于接近,孔子对他的评语是“辟”(偏激)。但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后来成为儒家八派之一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