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2、季节变换,岁近暮年,祛病还慵:这些都是讲究晚年要享清福的文化里常见的主题。大学者王夫之1688年写这首诗时,年高但勤奋不辍,已经写了60多卷著作,有些还是儒家晚期最出色、最独特、最艰深的学术论述和道德哲学,现在还在写《宋论》以及另一部生平最长的压卷之作《读通鉴论》。
3、石涛的“一画”,化出众法;他之众法,个性、浑入理始终不减,在观者脑中不仅不汇成“一法”,反而化作惊奇不断、变化万端的世界。石涛当然知道他潜修经年的佛法是从印度来的,但却从没在画中留下一点蛛丝马迹,透露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兴趣。但凭他艺术的天赋和创发的理念,涵括1688年世界的画,舍他其谁。史家在刻画世界之际,同样力求不拘于一法,不囿于定格,纯粹依起心动念任万物带领。就像石涛从“一画”始,于“万法”终,避开家法和路数,为读者开展世界的缤纷样貌,反映人类情境无拘无束的变貌、光辉和怪异。
4、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仍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5、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6、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这种充满了矛盾的行为,正是充满了矛盾的思想的产物。”
7、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当时时代要求。
8、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
9、诚然,王夫之贵在学问、贵在思想,但更贵在精神。
10、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11、《读通鉴论》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王夫之生平简介)。
12、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13、其先祖本为江苏扬州高邮人。据记载,他的十一世祖王仲,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军功显赫,被授予千户(为世袭军职,统领一千人上下)。
14、王夫之21岁时,仿照复社,组建“匡社”,意在匡国济民。一次又一次试图辅佐南明政权,却一次又一次失败。
15、王夫之的论述重点在于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离合问题。他首先以黄河为界,把中区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再根据地理形势把南北方分别划为几个次级区域,作为讨论历史上分裂与割据的地理单位。王夫之说,如果“存天地之纯气而戒其割裂”,则天下一统,久之则“河山条派奇杰分背之气”就会引起分裂,所以无论统一还是分裂,都是气的自然运转,统一时是天地之纯气在掌控,而分裂时则是河山分背之气起主导,但这两种情况都发生在“中区”这个单位里面,即使是在分裂时代,中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6、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17、一个是政治梦想。王夫之一生以明遗臣自居,终身不剃发、不易服,坚持抗清复明的政治梦想,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未能看到梦想实现。
18、这些著述构成船山先生精深缜密而又博大的学术体系,多方面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19、我亲爱的克莱米,你从马德拉斯寄来的信中写道让你的人生更为丰富,这些话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我无法表达出你给我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因为我在想,如果爱也能够计算,那么我欠你的实在太多这些年来,你对我的爱始终没有停歇,陪伴在我身边,我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这些事对我的意义。
20、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1、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22、王夫之能在明清鼎革之际度过乱世,并写下上千万字的著述,与其同舟共济的和睦家庭氛围、与妻子的支持分不开。
23、“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
24、1688这一年,王夫之除了酒喝得少一点,有点担心他打瞌睡的时间多了点,也埋首写他工程最浩大的一部书:《读通鉴论》,为司马光11世纪时写的《资治通鉴》作评述;另也做了一部宋史评述;两部书都完成于1691年,即他死前一年。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于今日者……。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25、清朝顺治三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26、王夫之出生时,父亲50岁,母亲43岁,大兄王介之12岁,二兄王参之10岁。王夫之晚生面早熟,少年老成,全家人都很是喜欢。
27、讲座结束后,现场气氛热烈,听众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方教授细心回答了“王夫之和张载的气学是继承关系吗?”、“王夫之的思想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中,谁的思想现实意义更大?”等问题,让现场的观众又从另外的角度更加地认识、理解王夫之。讲座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
28、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人(今湖南衡阳县) ,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湖湘文化集大成者。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清后隐居不仕,在衡阳县石船山下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人们遂称之船山先生。其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理学为堂奥,推陈出新,所论多有创辟,尤富民族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著述100多种,1000多万字,有《船山全书》(岳麓书社出版)传世。
29、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阒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30、早先,他也曾举兵抗清,可惜很快就败下阵来。于是跑到广东投奔南明永历政权,获授行人司行人,但被同僚陷害,险些丧命,四处流亡,直到辗转回到衡阳。在这个“食禽过不栖”的穷地方,他“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潜心著述”,度过了最后17年光阴。因太过勤奋,以至常常腕不胜砚,指不胜笔。晚年,他病魔缠身,穷困艰辛,常连笔墨纸张都买不起,向别人讨一些废旧账簿来著述。但他仍然坚拒清廷的接济拉拢,让人既心酸又感佩。
31、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
32、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33、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34、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35、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王夫之
36、 第四扶贫组在祁东县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驱车往返200公里,赶赴官家嘴镇,实地看望了我院17级建档立卡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父母的实际情况,并代表学院送上了慰问金。
37、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38、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9、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40、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