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曾国藩家训原文)。
2、 不过,郭子兴性情暴躁,气量狭窄,在别人的挑唆下,也多次猜忌贬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监禁起来,不准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值蒸馍熟,后乘热窃其怀之薄乳旁,乳为之糜”。别的将领出战,总要掠获些财物向郭子兴献礼。朱元璋带兵秋毫不犯,即使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尽数分给部下。马氏怕义父不察实情,耿耿于怀,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向义父调停说情。就这样,朱元璋在这支队伍中的地位逐渐得以巩固。
3、 曾星冈还常常插手地方事务,武断乡曲,“声如洪钟,见者惮慑”。他自述道:“邻里讼争,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尤无状者,厉辞诘责,势若霆催,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樽酒通殷勤,一笑散去。”从这篇明显地带有美化痕迹的《大界墓表》看,从曾星冈的儿子曾竹亭后来担任湘乡全县团练总头目,“僻在穷乡,志在军国”的情况看,曾星冈、曾竹亭两代都是地方上的绅士。
4、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5、 世上凡是官宦家庭,往往最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其子孙开始时骄奢淫佚,继而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能延续一两代都是很少见的。巨商富贾的家庭,能保持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农耕读书的家族,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悌友爱的家族,则能延续十代八代。我现在依赖祖宗积德,少年时就得志,唯恐我一人就把福气享用殆尽,因此教育各位弟弟和子女,希望成为耕田读书、孝悌友爱的家族,而不愿成为仕宦家族。如果不能识透这层道理,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显赫的官位,终究算不上先辈的贤德孝顺的后代,算不上是我家的功臣。如果能识透这层道理,我将异常钦佩。澄弟常常因为我升官,便说我是孝子贤孙,却不知道这并非贤德孝顺。如果以升官为贤德孝顺,那么李林甫、卢怀慎之流,何尝不位列臣子之首,显赫一时,难道可以说他们是孝子贤孙吗?我深知自己学浅才疏,偶得高位,但时刻关注的问题却是现在我虽在仕途宦海之中,时刻作着弃官上岸的打算。希望到了弃官回家的时候,自己可以淡泊名利,妻子儿女可以在家劳动,可以对得起祖父兄弟,对得起家族乡d,仅此而已。
6、 曾国藩既有邵蕙西这样的诤友,也有吴竹如那样的挚友。同年二月的一天,吴竹如与曾国藩促膝谈心,谈到他平生的交往,把曾国藩以知己相许,他说:“凡是阁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许诺下的言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几句话,不温不火,不恼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曾记下了他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敬重,简直是将神明收敛在内心。我有什么德行能担当得起呢?连日来安逸放肆,怎么能成为竹如的知己?实在是玷污竹如啊!
7、 朱元璋始终对马皇后充满深情,念念不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在南京孝陵。
8、译文: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有恒心,则绝对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
9、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10、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1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做事情失败多因行动过急不经过思考所致,做事情的思路方法办法因为沉稳的思考而得出。遇事做事考虑事不要急,急了就出错,好的办法思路是慢慢想出的。
12、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13、做人做事过于刻薄的人,会折损你的福气。待人刻薄,说话喜欢抬杠和挑刺,只图自己一时口舌之快,却没想过对方的感受。祸从口出,往往因此得罪了别人,埋下了隐患。做事刻薄的人,对别人过于苛刻,会让别人望而生畏,慢慢失去了人心。
14、 曾国藩的事功、文学,虽已成为过去,其功过是非,难免会智仁各见。但是,他注重道德修养,并时时以品德上的进步惕厉自己,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格和态度,无疑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15、 岳飞自身素朴,只穿寻常百姓穿的麻布,不穿丝绸,他也不愿让家人沾染奢侈的习气,要求孩子们穿粗布衣服,吃素面蔬菜,不准饮酒。他常告诫几个儿子,要他们知道稼穑的艰难,并要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以便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16、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1-20全集
17、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铭仅叙一事。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
18、 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9、秦东魁《家庭生活》1~41合集《教孩子的学问》1~33合集
20、 好朋友罗汝怀也写信给曾国藩,指责他不应不分轻重缓急,“夫夺情之事,本出于变,而变之中又有轻重缓急之辨。……且夫丧服者一身家之私事,丧乱者天下之公愤。人臣之身既致,且不得自遂其私。……至并丧制而夺之,必事势之万无可已。故其事不及于位卑任轻之人。今以九重绮畀,四海属望,而下同乡闾之匹士,固守经曲之常轨,一再曰:‘两次夺情,从去所无’,岂足以为解手”。最令他难堪的是“左宗棠在骆秉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曾国藩自知心亏理缺,无法辩解,只能忍耐。但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却使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其后谈及此事时,仍感愤懑,“我生平以诚自信,彼乃罪我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
21、 上联警策自己,要不忘其先父“俭以养廉”的家训,能在西方的花花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下联则阐明其外交宗旨,要尊孔子所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和《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言。这种谦虚谨慎和为政清廉的作风,深为外国人所敬重。
22、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咸丰二年底(1853年初),他以吏部侍郎身份奉旨“夺情出山”前往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1854年2月在此基础上扩编成湘军,自衡州出师东征,独当一面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为敌,经10余年生死搏斗,于1864年秋天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成为“中兴名臣”之首。同时,他在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搏斗的过程中,逐渐领略到西方“长技”的先进性,感悟到满清王朝“气数无尽”的危机愈益显现,从而首倡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旨的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先河,为延长满清王朝60余年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任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并授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衔)一等毅勇侯的官爵,死后受封“文正”的谥号。
23、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24、 日來接爾兩稟,知爾《左傳註疏》將次看完,《三禮》註疏非將江慎修《禮書綱目》識得大段,則註疏亦殊難領會。爾可暫緩,即公穀亦可緩看。爾明春將胡刻《文選》細看一遍,一則含英咀華,可醫爾筆下枯澀之弊,一則吾熟讀此書,可常常教爾也。沅叔及寅皆先生,望爾作四書文極爲勤懇,余念爾庚申、辛酉下兩科場,文章亦不可太醜,惹人笑話。爾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書文三篇,俱由家信內封寄營中。此外或作得詩賦論策,亦即寄呈。
25、徐文兵《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1-14全集
26、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27、 从上述曾国藩关于居家之道的论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教是极为重视的,而至于儿孙,经过他的教诲引导,亦大多琢玉成器。儿子纪泽,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1881年在与沙皇俄国的交涉中,收回了新疆特克斯流域大片领土;另一个儿子纪鸿,淡于功名,精研数学,有代数著作数种。家风所及,孙辈和曾孙辈也颇多学者名士,学有所成。曾国藩的家教,历来被世人重视,因为,即使时过境迁,他的许多言论和方法仍大可借鉴。
28、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29、此篇《诫子书》实为曾国藩遗嘱,是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训。
30、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2)
3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2、 从曾国藩关于道德品德修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喜欢把修养的要求、目标、做法具体化,罗列成条。他这么做,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更好地便于实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从各种记述来看,曾国藩并非从小就是个好孩子,长大以后在德行上也并不出众,但是他刻苦好学,闻过则改,终于成就了品德。
33、 自从我识字有各种经历,至今已有二十八年,却没有增添什么知识,以前所赞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加以鄙弃。既抛弃了以前的东西,新增加的东西又得而又抛。自己没有恒常的德性,常为外物所左右。一粒一粒的黍积聚起来,时间长了就能装满一斗。希望天君司命能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34、 正因为曾国藩一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不敢放松,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如他的同僚薛福成曾有一大段评论曾国藩的人品,尤其是他待人处世的话:
35、长孙皇后喜好读书,颇有见地,言行举动,特别留意将公益摆在首要位置。一次,太宗罢朝回宫,对魏征屡屡犯颜直谏非常恼怒,愤恨地说:“必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明原委,马上更换朝服,神态恭敬地站立庭上。太宗大惑不解,惊问缘故,皇后说:“君主圣明方会有骨鲠之臣,岂敢不施贺礼。”太宗恍然大悟,遂转怒为喜。长孙皇后地位显赫,但从不假公济私,多次阻止太宗用其亲属担任要职。长孙皇后自己生活俭朴,并常以之来教育晚辈,她曾对太子说:“为太子,患有无德操功名,岂患家中缺少用具!”长孙皇后对普通佣人也关怀备至。有时,太宗无理谴责宫人,皇后便站出来为他们伸冤,使宫内刑无枉滥。皇后依凭高尚的品德赢得大家一致爱戴。皇后为照顾太宗安心朝政,操劳过度,身染重病,但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叮嘱太宗去奢任贤,勿宠外戚,简办丧事。
36、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37、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孝——独孝友则立获吉庆(2)
38、 二月初三日,他还阅看了《理学宗传》中的《张子》一卷,写了日记。而这天的日记,竟是他从道光十九年以来极少间断的日记册中的最后一页,他在上面留下了他生平写的最后一个字。第二天午后,他由长子曾纪泽陪同,在总督府后的西花园散步时,屡向前蹴,忽喊足麻,却已抽搐,儿子急扶他至花厅,他已不能言语。于是更衣端坐,家人环集左右。三刻钟后,即目瞑气息。
39、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40、 孟子名珂,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宣传“仁者无敌”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41、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和——和气蒸蒸而家必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