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2、违“法”必究。班级里所有成员,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旦“违法”,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凸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如一位科任老师迟到了几分钟,那么监督小组就会提供几项“惩罚”措施:为班级学生朗诵一篇文章;为大家讲个故事;背一篇课文;为班级做点义务劳动等等。有同学迟到,监督小组提供的“惩处”措施有:为大家打一周开水;为同学唱一支歌;和后排的同学换一周座位;擦一周黑板等等。通过“强制力”,保证班里每个成员遵守约定,并将《班级约定》座位自己的共同行动指南。
3、先生所提之新教育,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可见,先生所要培养的是适合当时世界的、具有共和精神的学生。
4、教育者的责任: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眼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抓机会。
5、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6、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7、 王晓兵 郭艳红 刘志强
8、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9、先生指出,“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我想,作为老师,首先应该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娴熟灵活的教学技巧和严禁勤奋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做好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其次,在指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师生情感,活化教育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增加教育内涵,学以致用,将课内所学在课外得到运用。如组织读书活动,可指定一名领读老师,指导、帮助学生阅读,然后组织师生交流活动,碰撞思想,锻炼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村组,做一些社会调查等活动,零距离走进社会;邀请英模、企业家、名人、普通劳动者进校做报告,感悟身边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生活感悟,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10、至于,种园、修理、急救等等似乎就望尘莫及了。因而,“育才二十三常能”看似简单,却有着很高的要求,今天读来,仍觉得有点“够不上天”。我们现在要做的,仍是不断提高自我,将学习、成长作为主题。
11、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认为:先生如果只“教书”或只是“教学生”,是把学生当做“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12、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师自身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快乐的上好课,提高课堂的质量。
13、“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有幸参加了“课堂实效”课题研究,让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学合一”的理论,我知道了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我已经做好长期学习、实践陶先生“教学合一”这一理论的准备。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如果教师只会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14、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是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教育技术的反思。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我严于律己,做出行为的表率,虽然我一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但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仰视着我,这眼神里有敬畏,这眼神里有躲闪,我常常会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看到陶先生的这一句话,我顿悟到我过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可能会让我欲速则不达。特别是我现在教低年级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陶先生还提到类似的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么早就发现现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15、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16、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17、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18、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19、当我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时,对怎样从爱出发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关心和爱护,用自身去影响他们,这才是教育和爱的本质所在!初小教师读书心得5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20、享受优质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力,努力办好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好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好教育是为孩子幸福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21、让我受到强烈震撼的是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12月12日邀集上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举行的乡村教育讨论会上的演讲词——《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它的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呢?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2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的观点正好印证了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仅是死的理论,要想真正学到知识,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抱怨自己就某某知识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没听懂;某个试题演练了多少次,还有学生做错等等。我想,他若读了先生的这篇文章,对他定有启发。其实不仅如此,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做法何尝不是如此。老师按照教案的设计喋喋不休地讲解,自我感觉不错,然而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只重视了知识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分享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没有做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更没有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站在被隔断之处,和学生一道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实现教学相长。我相信,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所学的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23、“做学问最忌讳的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认为,做学问最需要科学精神与辩证思维,以科学的研究方法、质疑精神、研究精神做学问,明辨是非,不盲从,不迷信书本,在生活实践中思考、验证,不满足与现状,始终保持一颗上进之心。
24、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25、先生提出,两种极端心理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高。我认为当今这两种极端心理仍然存在:家长对孩子想学习、成长漠不关心,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一切与己没有关系;对孩子在校一切不闻不问;孩子在家中自由放任,以致学校的教育5+2=0。期望值过高,来自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不管还是是否有此天赋、有没有兴趣,报了各类特长培训班;眼睛紧盯考试成绩,唯分数论,不管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26、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27、 首先,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主动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及刻苦努力的态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如拿到了一把金矿的钥匙,只要你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不怕困苦的态度,配合上行之有效的采掘方法,你就可以在这座金矿里挖掘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对于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有意义呀!想必到了那时,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因为当初的自己遇上了一位多么会教的老师。而老师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就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而这也正符合了陶老前辈关于“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作为老师,我们也是学生,学什么?向前辈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正确的指导方向…….而这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教书如做学问一样,不进则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会不断创新,就像早晨乡间的空气一样,是受学生欢迎的,也是对学生有益的。
28、对书的态度,“读书无用论”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上学无用论”,对阅读认识模糊,不读书等恶习仍然存在。“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几年了,但阅读的风尚仍未形成。
29、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离开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无异于纸上谈兵;离开生活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向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正是生活中的这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解决的方式方法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去寻找。这样,学从生活中来,做在学习中学。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
30、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教师读书心得800字3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在处理班级一些棘手的事情时会感到有些迷茫,特别是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到问题的正确性,如何与这些充满童真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寒假里,我再一次认真阅读并细细品味了孙蒲远老师《美丽的教育》这本书,确实是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本书,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我不再迷茫,也不再困惑,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似曾相识,孙老师是那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去处理去对待,她时时刻刻用她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心去温暖着每一位孩子。
3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透陶行知思想,那么会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添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篇4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32、读完《注重养生而不杀生》,我觉得应该从小给孩子生命教育,使其懂得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善待每个生命。一方面,要珍爱自己生命,面对挫折困难要有顽强毅力;另一方面,要善待每个生命,哪怕是身边的小植物、小动物,都一样有生命,我们要呵护这些小动物、小植物的生命,使其健康成长。
33、今天的新教育实验,在为中国教育探路;先生当时的教育理想,正在新中国的沃土中变成现实;现实的教育追求,我们仍在探索中……
34、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6"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7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35、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学问”一事我认为不仅教师,社会上每个人都该追求。拿教师来说,学问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科基础知识,学科衍生知识,学科教学法,个人教育技能……需要进步的不仅这些,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追求进步之心。李镇西老师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卓越的自己,所谓成长,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发现那个自己不认识的自己”。因而,每天都将成长作为主题,点滴进步、狭小进步,只要坚持不懈,都是成长。
36、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师就应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如:学了“10的认识”后,回家练习数数游戏,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一切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都可以让孩子去数一数。让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理解基数含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37、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8、“为教而学”,是说老师在教学生之前先要先学习,然后再教学生。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学的不仅是所教的内容,而应是可能与之有关的方方面面。正所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还是要是活水。为了保证“活水”源泉,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各个方面。
39、 成功教育既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又有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教育的本职任务、教师的本职任务原本就应该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主动发展。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强调为学生修身发展的长远需要服务。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教育,通过教师创造成功机会,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内化教育要求,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主动发展个性。
40、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其次,是爱的教育。
41、在《教育的新生》里先生将传统教育、改良教育与生活教育做了对比,详述了生活教育的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生活教育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42、“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43、初读《育才二十三常能》可能会感到,这些我们都能做到啊!仔细想来,却不容易。先生所处时代姑且不论,就眼下扪心自问,这些我们可以做到吗?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常能”,可能听得懂、会倾听的有多少?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者也不在少数,至于读、写,现状更不好说。
4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45、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46、读了先生对该书的评议,很想一读。记得几年前曾都多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家长》,该著作也是以女儿的成长经历为题材所著,遗憾的是现在几乎忘记了,看来得重新再读或许才有认识。
47、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在教学第6单元例求两人之间有几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我首先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并理解问题中“之间”的意思,通过审读题意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序数含义的认识。然后放手给学生,引导孩子用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数、画示意图、列式计算等解题策略。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
48、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67本。从调查数据来看,这个数字确实太低!
49、陶先生的情怀在哪里,我想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就能深深地领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等等,没有这些精神,那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上面这每一条,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辈子去学习和实践!
50、“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51、手脑并用,单纯从学习上来说,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时下的教育,太于强调分数,以致很多的教师单纯地教知识,学生在呆板地学知识;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尽管从分数上来看,令人满意,但实际动手能力太差。也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52、“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班级授课法使得我们大多的教师习惯了大一统的教育模式,知识容量要求同等,学习水平要求一样,学习要求更是相同。须知“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齐”!学生因先天条件、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原因,接受能力、学业水平有很大差异。我们应该给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模式,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学习要求,即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学习。
53、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54、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学理来指导生活,以生活来印证学理。芸芸众生,人生百态,做最好的自己。
55、坚持每天四问,不断提升自我,修炼自我,成就自我。
56、先生指出,“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我觉得这是办一所活学校的关键所在。要使学校充满活力,不断更新的知识是第一动力。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仅靠书本知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要多拓展资源,借助各种渠道充实教育载体,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做好甄别。选择有意义、益身心的资源,摈弃糟粕、消沉的内容,为孩子准备好一道道精神大餐。
57、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58、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59、 第二周的班会课上,我开了一个以“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为主题的班会。课上,我先让她读了她那篇修改了多次的作文,让同学们简评一下。我注意到,她读作文时的自信神情与去办公室找我时截然不同,其他学生也对她投以赞赏的目光。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学生们的爱心顿时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纷纷将身上的零用钱全掏了出来。第二天,同学们还将自己的压岁钱也拿了来。该女生拿着同学们捐给她的五百多元钱,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她写作的劲头更足了,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学生间传阅,她的脸上有了笑容,班级中也多了她活泼的身影。期中考试,她的语文成绩竟然考了优秀,成绩提高了十多名。与此同时,班级工作也有条不紊,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习氛围日益高涨,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进步。
60、办一所活学校,是我的目标所在,目前正向着这一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