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你说是外力的作用,那么用在人身上就是?
2、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3、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荀子劝学注音)。
4、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荀子劝学注音)。
5、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6、(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 rén xué shǐ zhī dào , bù xué fēi zì rán 。
8、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9、师:你们发现作者从学习的作用这一角度论证的。
10、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11、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12、suīyǒugǎobàopù,bùfùtǐngzhě,róushǐzhīrányě。gùmùshòushéngzézhí,jīnjiùlìzélì,jūnzǐbóxuéérrìcānxǐnghūjǐ,zézhīmíngérxíngwúguòyǐ。
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15、hēifàbùzhīqínxuézǎo,báishǒufānɡhuǐdúshūchí。
16、suīyǒugǎobàopù,bùfùtǐngzhě,róushǐzhīrányě。gùmùshòushéngzézhí,jīnjiùlìzélì,jūnzǐbóxuéérrìcānxǐnghūjǐ,zézhīmíngérxíngwúguòyǐ。
17、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18、(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19、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22、师:真不错,这次就回答正确了,“物”指得是学习。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有些人善于学习发现。
23、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2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27、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28、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把文章多读几遍,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9、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0、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31、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32、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33、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于(2)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34、师:经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中都有自己对学习的理解。
35、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36、昔(Xī)者(zhě)瓠(hù)巴(bā)鼓(ɡǔ)瑟(sè),而(ér)流(liú)鱼(yú)出(chū)听(tīnɡ);伯(bó)牙(yá)鼓(ɡǔ)琴(qín),而(ér)六(liù)马(mǎ)仰(yǎnɡ)秣(mò)。故(Gù)声(shēnɡ)无(wú)小(xiǎo)而(ér)不(bù)闻(wén),行(xínɡ)无(wú)隐(yǐn)而(ér)不(bù)形(xínɡ)。玉(Yù)在(zài)山(shān)而(ér)草(cǎo)木(mù)润(rùn),渊(yuān)生(shēnɡ)珠(zhū)而(ér)崖(yá)不(bù)枯(kū)。为(Wéi)善(shàn)不(bù)积(jī)邪(xié),安(ān)有(yǒu)不(bù)闻(wén)者(zhě)乎(hū)!
3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8、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39、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40、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
4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2、这与“学不可以已”有什么联系?(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43、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4、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45、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46、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4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49、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50、(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51、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5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5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54、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55、荀子用了哪些方法证明学习可以让人知明而行无过?(几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6、而,表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假设关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7、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58、归纳文章写作特色。(一是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提高表达效果;二是论证方法灵活,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段论证;三是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59、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60、 wàn shì xū jǐ yùn , tā dé fēi wǒ xián 。